經過澳門文化中心十年來的努力,刻下所見,喜愛表演藝術和願意購票入場的本地觀眾,為數相當不少。何以有此感言?因為只是一天的遲購,在
何謂極盡視聽之餘?一場成功的音樂會裡,除了歌曲悅耳、樂曲演奏悠揚動聽之外,要把音樂裡抽象且無形訊息,在觀眾的腦海裡建構一個可思考的空間、甚至是可具體化的物象,精心的舞台裝置設計、燈光效果等技術與歌者及演奏者表達的配合,便有如「紅花綠葉」,兩者皆不可或缺。可是,有時候因為座位太接近舞台,觀眾往往未能接收音響效果的最佳設定,更可能因此而未能對舞台的設計一窺全豹。
當晚從高處往下望,清楚地看見葡國傳統結他、兩把木結他、鋼琴與敲擊樂器整齊地以「前三後二」的分配被置於舞台上,仿如圍棋棋盤上的棋子,各據一點,既讓舞台得以充實,也不失協調及和諧。瑪莉莎隨着每首歌曲的不同情緒,時而定立舞台中央,以歌聲與樂手建立無形的牽引線、用音樂縱貫舞台;時而卻遊走於樂手之間,以其幾近無暇的音色,與不同的樂器產生共鳴,扣人心弦……。再回看舞台上,懸吊的長布條排列成牆,豎立在舞台的左、中、右三方,被裝設在布條下的五色彩燈映照在上,為沉默不語的「布牆」繪上了各樣的情緒和圖騰:醉人的深紫、海洋的蔚藍、耀眼的銀白、溫暖的橙黃……。隨風飄盪的色彩,頓時為舞台製造寛廣遼闊的空間效果,讓瑪莉莎以迷人嗓子營造的Fado音樂世界,不再是虛幻和只存在於腦海的想像,它是可觀看的、可感受的,是實實在在的,一塊可觸摸的文化瑰寶。
曾擔心因為距離舞台太遠,而無法獲得最佳音色嗎?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的二樓座席上,這份憂慮似乎是可以消除的,相反更每每會有讓人喜出望外的收穫。綜合劇院舞台頂部面向二樓座席的兩端,固定懸吊着兩組由多個揚聲器組成的音響系統,由於沒有被框架擠壓,因此由磨擦而造成的音效失真現象大大減少。反觀在舉辦戲劇或流行音樂會的時候,為照顧一樓(地下)的觀眾,常於舞台的兩側增設揚聲器,可是每當有低音樂器(如鼓、低音電結他等)或共鳴音效等較強的輸出時,音色便會因為從揚聲器產生的震動,增加與舞台的磨擦,因而變得沉重,也讓觀眾感到焗促。而綜合劇院內那「上坡式」的觀眾席設計,也讓無法坐在與揚聲器水平線平行的觀眾,出現音效失真的效果,蓋因聲音會因為折射而產生扭曲,坐在較上排的觀眾,聽起來或會感到有所偏差。
不同的觀眾在觀賞演出時,皆有其偏愛的「最佳位置」。可是,世事又豈可能盡如人意? 無法覓得心中所想,固然讓人感到氣餒,更甚至有打消欣賞演出的念頭。但是,如果因為無法滿足自我的喜好設定,便莽然放棄欣賞演出、放棄接收訊息的機會,為的只是自己的「不滿足」,那不單是對自我增值的一種缺失,更像是自欺欺人的井底小青蛙,永遠只會抬頭望那小井口外的月光罷了。也許偶爾嘗試轉換不同的位置,從二樓後座遙看天空上的月亮?相信一定跟從井底的位置出發,有大不相同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