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戲劇感強烈 海鷗飛過夢亦逝

戲劇感強烈
海鷗飛過夢亦逝
承鈺

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首次登陸澳門,相比去年瑞典國芭蕾舞團的演出,選擇由著名編舞家約翰‧紐邁亞(John Neumeier)創作的兩幕芭蕾舞劇更見明智,這也許得歸功於○八年八月新上任的藝術總監肯尼士‧格裏夫(Kenneth Greve)的推廣活動。

聞說遠在北歐的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過去甚少在亞洲演出,近年為了打開亞洲市場,積極東來登台,澳門居民有機會看到芬蘭國家芭蕾舞團表演的確難能可貴。芬蘭國家芭蕾舞團是芬蘭唯一的專業芭蕾舞團,成立於一九二一年,擁有七十五名專業演員,擅於創作和演出現代芭蕾作品。這次選演的作品是著名編舞家約翰‧紐邁亞改編俄國戲劇大師契訶夫劇作《海鷗》而成,沒有了語言,肢體演繹更顯得重要。紐邁亞在○二年改編了該齣四幕喜劇,首演的任務落在世界著名的漢堡芭蕾舞團身上,相比之下,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雖然名氣有所不及,但自從○六年開始演出,亦贏得不少稱譽,能夠將節目帶來澳門,確能讓觀眾耳目一新,出色的編舞和故事結構張力十足,加上優美的舞姿和編舞,讓對現代芭蕾舞劇多少有著抗拒的觀眾亦會欣然接受。

如前所述芬蘭國家芭蕾舞團對現代芭蕾作品的處理很有心得,一眾團員不但舞技精湛,外型亦相當討好,在這齣芭蕾舞劇中不但能以舞藝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入型入格的造型亦是成功因素。

就該團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的第二場演出來說,兩名男角──傑尼‧泰羅及維爾弗得‧雅各分飾康斯亞及特列戈林,前者的懦弱及無助,和後者的自信和強勢成了強烈對比,特別在兩男角先後為少女妮娜和母親阿卡汀娜的爭奪戰上,特列戈林的豪邁風格,與康斯亞的內歛柔弱都成了有趣的對比。兩男兩女的四個角色,正好代表了父親、母親,少男及少女,少男康斯亞未有掩飾其戀母情結,一段阿卡汀娜和兒子康斯亞說話的舞蹈中,康斯亞對久未見面的母親仍相當依賴。雖然他亦有個人的理想,他對自己創作的舞蹈作品《海鷗魂》充滿寄望,從故事一開始康斯亞便全心投入這舞蹈之中,他可以不顧母親這位古典芭蕾舞明星的嘲笑,但對特列戈林帶走他心儀的愛人妮娜卻滿是反感。編舞者一而再讓舞蹈員重覆《海鷗魂》的舞蹈,從最初的演出,到中段失去了妮娜的悲痛,以及在第二場夢幻破滅,康斯亞埋葬自己在他所心儀的舞台之下,到底他是像原作劇本中以死亡作為故結尾?還是純粹葬送了自己夢想作結,撕碎作為主題的海鷗貫徹了故事主線,表達他同時失去了所依賴的母親、所戀慕的愛人以及作為事業理想的舞劇時的悲痛呢?

本劇雖然是現代芭蕾舞劇,但當中夾雜了一些古典芭蕾在內,成了強烈對比,不但讓觀眾看到了不同芭蕾舞類別的異同處,更凸顯了故事中男主角康斯亞與母親阿卡汀娜傳統芭蕾舞支持者的衝突。其餘場面如第一場初段的群舞熱鬧活潑,與第二場歌舞劇院的群舞,將芭蕾舞演化到有點百老匯式的歌舞場面,都讓此一製作添上更多趣味,在歡樂的場面對襯下,男主角「斯人獨憔悴」的感覺倍添淒涼,這種戲劇化的情節,讓不發一言的芭蕾舞劇演繹得更活靈活現。

最後更要一讚紐邁亞的選曲,全劇大多選用俄羅斯作曲家蕭斯達高維契在斯達林時期的作品,配合這個由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作品改編的舞劇,出乎意料地吻合,似乎暗說懦弱、虛幻的夢想在大氣候、大時代中幻滅,無論以音樂、戲劇或舞蹈娓娓道來,同樣引人入勝。

華麗的冒險: Broadway果真能Express?

華麗的冒險: Broadway果真能Express?
在思

2008年12月6日及7日在文化中心小劇院一連兩場《穿梭百老匯》(Broadway Express),打上精裝版百老匯音樂劇匯演的旗號,秀出一大堆經典劇目;其中《油脂》(Grease)、《紅男綠女》(Guys & Dolls)在近年的澳門國際音樂節中均登陸了本地舞台,而《芝加哥》(Chicago)、《媽媽咪呀!》(Mamma Mia!)的電影版亦廣受歡迎,即使沒有太多機會到國外欣賞這些音樂劇的觀眾,相信對這些家傳戶曉的的名劇及歌曲,也絕對不會陌生。

儘管演出劇目排頭不俗,但作為文化中心「駐場藝術創作計劃」學員的演出,《穿梭百老匯》看上去卻更像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澳門本身的音樂劇製作寥寥可數,去年曉角研進社難得推出《暴風雨》,可惜坊間反應似乎譭多於譽,事實上本澳演員參與過音樂劇的並不多,而能唱能跳能演的也恐無幾人,今次透過香港導師用短短數月時間緊密練兵,讓廿來個「新晉」演員將多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片段搬上舞台,可不是一般的冒險。

就整體製作而言,工作坊的導師們的確「交足功課」,個多小時內多種風格迥異的音樂劇精華片段密集地在舞台上呈現。獨唱、對唱、大合唱加上輕快的、妖媚的、熱鬧的舞蹈,綻放出截然不同的能量 ─或是幽默跳脫或是繾綣深情又或是慷慨激昂,均有如煙花匯演般在台上息間爆發,再加上了音樂劇歷史背景簡介,由演員以輕鬆對談穿插在演出片段當中,既為一連串的歌舞薈萃加上了適當的休止符,讓整體演出不致自顧自的一瀉如注,亦把握了重要的時機向觀眾來個毫不古板的藝術教育,同時舒緩一下即將要繃緊的視覺與聽覺神經,是個頗見心思的安排。

演員當中方艷芳的肢體舞動較為自信流麗,而林美琪的發聲技巧則明顯略勝同儕,”I could have danced all night”一段獨唱亦為觀眾帶來小驚喜,惟舞蹈演唱兩者不易同時掌控,於是歌、舞、演均有不俗表現的鄭君熾輕易排眾而出,成為演出的一大亮點;就演後座談會中的觀眾反應來看,其嘹亮動人的嗓子確實讓不少觀眾喜出望外,而叫筆者尤為印象深刻的,倒是他將歌聲與肢體融合在多個不同名角色中的能力,在演繹的角色中所投放出來的情感與感染力,也就是音樂劇歌曲演唱與音樂劇的一個較關鍵性的區別。

作為一個演出,”Broadway Express”算是帶領觀眾快速完成了一次百老匯精華遊,然而在未成氣候的客觀環境中,澳門的音樂劇發展相信是”Express”不得,畢竟一齣音樂劇可不是單靠一、兩個演員就能「撐」得起的,在台上載歌載舞又能言情達意,無論編、導、演都是一個大規模的挑戰。座談會中有不少觀眾表示寄望2009年年底的《本地原創音樂劇的誕生》,也有觀眾明言,希望屆時看到的不單是「好努力」的演出,而是一個「好」演出。

搬上更大的舞台,下一個演出會是更華麗還是更冒險?但看一眾演員已火速成立了「無名劇團」並推出由今次演出的導演及編舞謝漢文主理的爵士舞及音樂劇舞培訓班,今次的冒險倒已見其價值 ─打造澳門百老匯也許路途甚遠,一、兩齣精彩的音樂劇斷不能造就一個音樂劇市場,但論及本地音樂劇製作的發展,”Broadway Express” 與歷時三年的「駐場藝術創作計劃」肯定寫下了非常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