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飛過夢亦逝
承鈺
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首次登陸澳門,相比去年瑞典國芭蕾舞團的演出,選擇由著名編舞家約翰‧紐邁亞(John Neumeier)創作的兩幕芭蕾舞劇更見明智,這也許得歸功於○八年八月新上任的藝術總監肯尼士‧格裏夫(Kenneth Greve)的推廣活動。
聞說遠在北歐的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過去甚少在亞洲演出,近年為了打開亞洲市場,積極東來登台,澳門居民有機會看到芬蘭國家芭蕾舞團表演的確難能可貴。芬蘭國家芭蕾舞團是芬蘭唯一的專業芭蕾舞團,成立於一九二一年,擁有七十五名專業演員,擅於創作和演出現代芭蕾作品。這次選演的作品是著名編舞家約翰‧紐邁亞改編俄國戲劇大師契訶夫劇作《海鷗》而成,沒有了語言,肢體演繹更顯得重要。紐邁亞在○二年改編了該齣四幕喜劇,首演的任務落在世界著名的漢堡芭蕾舞團身上,相比之下,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雖然名氣有所不及,但自從○六年開始演出,亦贏得不少稱譽,能夠將節目帶來澳門,確能讓觀眾耳目一新,出色的編舞和故事結構張力十足,加上優美的舞姿和編舞,讓對現代芭蕾舞劇多少有著抗拒的觀眾亦會欣然接受。
如前所述芬蘭國家芭蕾舞團對現代芭蕾作品的處理很有心得,一眾團員不但舞技精湛,外型亦相當討好,在這齣芭蕾舞劇中不但能以舞藝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入型入格的造型亦是成功因素。
就該團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的第二場演出來說,兩名男角──傑尼‧泰羅及維爾弗得‧雅各分飾康斯亞及特列戈林,前者的懦弱及無助,和後者的自信和強勢成了強烈對比,特別在兩男角先後為少女妮娜和母親阿卡汀娜的爭奪戰上,特列戈林的豪邁風格,與康斯亞的內歛柔弱都成了有趣的對比。兩男兩女的四個角色,正好代表了父親、母親,少男及少女,少男康斯亞未有掩飾其戀母情結,一段阿卡汀娜和兒子康斯亞說話的舞蹈中,康斯亞對久未見面的母親仍相當依賴。雖然他亦有個人的理想,他對自己創作的舞蹈作品《海鷗魂》充滿寄望,從故事一開始康斯亞便全心投入這舞蹈之中,他可以不顧母親這位古典芭蕾舞明星的嘲笑,但對特列戈林帶走他心儀的愛人妮娜卻滿是反感。編舞者一而再讓舞蹈員重覆《海鷗魂》的舞蹈,從最初的演出,到中段失去了妮娜的悲痛,以及在第二場夢幻破滅,康斯亞埋葬自己在他所心儀的舞台之下,到底他是像原作劇本中以死亡作為故結尾?還是純粹葬送了自己夢想作結,撕碎作為主題的海鷗貫徹了故事主線,表達他同時失去了所依賴的母親、所戀慕的愛人以及作為事業理想的舞劇時的悲痛呢?
本劇雖然是現代芭蕾舞劇,但當中夾雜了一些古典芭蕾在內,成了強烈對比,不但讓觀眾看到了不同芭蕾舞類別的異同處,更凸顯了故事中男主角康斯亞與母親阿卡汀娜傳統芭蕾舞支持者的衝突。其餘場面如第一場初段的群舞熱鬧活潑,與第二場歌舞劇院的群舞,將芭蕾舞演化到有點百老匯式的歌舞場面,都讓此一製作添上更多趣味,在歡樂的場面對襯下,男主角「斯人獨憔悴」的感覺倍添淒涼,這種戲劇化的情節,讓不發一言的芭蕾舞劇演繹得更活靈活現。
最後更要一讚紐邁亞的選曲,全劇大多選用俄羅斯作曲家蕭斯達高維契在斯達林時期的作品,配合這個由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作品改編的舞劇,出乎意料地吻合,似乎暗說懦弱、虛幻的夢想在大氣候、大時代中幻滅,無論以音樂、戲劇或舞蹈娓娓道來,同樣引人入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