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之
她來自H1N1高危地區,她收的門票亦不便宜,但澳門觀眾仍對它熱烈捧場。當晚在文化中心演出的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全院座無虛席,不知是否貴人出路招風雨,表演當日,曾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真擔心演出不能如期進行,幸而,最終都能安座位中欣賞她們的精采表演。演出的樂曲有上半場的華格納《紐倫堡的各歌手》前奏曲、孟德爾遜《E小調小提琴協奏,作品64》及下半場的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4》。
《紐倫堡的各歌手》是華格納的作品中少見的喜歌劇,他拋棄以往以傳說與民間故事為背景的創作,改以小市民的生活為題材。今次所聽的前奏曲時間不長,樂團開始演奏時,突顯主題的亦莊亦諧,接著是抒情的旋律,它的主題以四個加強音開始,逐漸至整個樂團奏出高潮;音樂停頓片刻後,一個較為浪漫抒情的新主題出現,慢慢增強至非常宏亮的聲響,把先前出現的主題混合在一起。開頭的莊嚴主題再次出現,弦樂疾奏後,由小號吹出號曲,以宏偉輝煌的樂聲結束這首前奏曲。樂曲輕鬆、明快而有力,令觀眾有一掃煩悶、鬱結心情的感覺,特別是中段長笛輕快的演奏,更易令人們投入了曲中的感情。指揮費沙爾在樂團的相互配合下,令這樂曲演出效果更相得益彰。
孟德爾遜《E小調小提琴協奏,作品64》面世後有不少的小提琴家都演奏過,包括Anne Akiko Meyers、Sarah Chang、Shlomo Mintz、Heifetz、Christian Ferras、Nathan Milstein……每位表演者或以琴藝,或以台風來吸引觀眾,今次原由卡華高斯擔任獨奏,可惜他因健康關係與澳門觀眾緣慳一面,改由齊奈德與其1741年瓜奈里古董琴一起演出。
這協奏曲甚為聽眾及小提琴家所喜愛,並經常於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響起。它頗具新意,特別之處在於三個樂章一氣呵成。第一樂章一開頭直接以小提琴獨奏第一主題,捨棄了管弦樂團總奏開場的慣例,並將裝飾奏置於發展部,而不是結尾;第二第三樂章則繼續第一樂章的樂思,達到交響曲般的整體效果,第二樂章柔和而具有遙思,扣人心弦;第三樂章轉而愉悅,在輕快聲中結束全曲。齊奈德在演奏之初可能心情有點緊張,令演出略有瑕疵,甚至聽來覺得未能與樂團配合。幸好在第一樂章後半部已有所改善,再加上指揮的經驗老到,令到演奏漸入佳境,節奏也較輕快,也令到觀眾情緒逐漸投入樂曲的變化,最後贏得了雷動般的掌聲。
音樂會上下半場令觀眾的心情有截然不同的感覺。華格納和孟德爾遜兩首樂曲令人們聽來舒服,心情愉快及開朗;E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4是柴可夫斯基「悲愴三部曲」中最複雜的一部,而終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個樂章。此樂曲強調及突出「命運」主題,它如同一條大動脈貫穿始終,只是以不同的形象顯現在四個樂章中,「命運」主題不斷變化,展示作曲家對命運的認知與抗衡的複雜過程,最後在終曲化作勝利與狂歡的讚歌。
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整晚的演出可以說是交足了功課,費沙爾的指揮剛柔若定,緩急有序,隨着樂曲的變化,他把觀眾的情緒帶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齊奈德小提琴獨奏雖稍有失誤,但憑着他高超的琴技,飄逸的台風亦獲得觀眾的青睞;樂團成員整體的合作性,協調性都很高,特別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更突出了樂團的風格。
當步出劇院回味着演出的樂曲時,亦感到觀眾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這一可喜現象,出現在整晚演出沒有人鼓錯掌或亂拍掌,其次沒有聽到手提電話及其他響鬧的聲音。稍覺遺憾,在節目結束後,部份觀眾卻抱着看香港演唱會的心態不停地拍掌,即使費沙爾及樂團成員再三鞠躬致謝,仍不肯罷休,直至他們再演奏多兩首樂曲後,觀眾才肯離去。唯希望日後,可逐步改變這種劇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