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一場「SHOW」出真我
李晴
聽一些研究訊息交流的同學講過,我們平日的溝通,內容的部份其實只佔整個訊息交流的10%以下,35%是說話的聲調,而餘下的百分比反而是非語言的部份,比如身體語言。曾對這樣的說法不解,覺得比例上不對!內容的意思也許有時「口不對心」,亦可能有「言」外之音,但總覺得是判斷訊息內容的關鍵……瑪莉莎(Mariza)世界巡迴音樂會來到了澳門這一站,她的低迴吟唱、個人魅力及身體語言就正解開了這樣的一個疑惑。無論當晚是否懂得葡萄牙語的人,在這位Fado天后瑪莉莎「帶領」下,自然能夠盡情投入在每首歌的情感當中,大家又何必計較每首歌詞的一字一句呢?
雖然這次是瑪莉莎第二次到訪,但卻是第一次欣賞她的音樂會。剛開始時,莫名其妙的有點沉重或壓迫,尤其瑪莉莎的歌聲一出,「大起大跌」的聲調跟平常聽英文歌或華語歌的感覺很不一樣,每一段總有很多個調較為重,又有別於聽過的葡萄牙語對話時的語調,在鼓和結他「重」節奏的樂器下,更加明顯,有「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女皇在說話的感覺,也許是被她力量型的聲音嚇倒。在第一首後,在耳朵慢慢習慣下,壓迫感消失,發覺不是「力量型」,而是「原始型」,有那種從山與山之間,傳來給人悠然自在感覺的聲音……原來,有時跳出自己一貫習慣的歌曲,跳進較為陌生的異國情懷,也有不錯的自由享受。喜歡現場三把不同的結他聲合奏, Ângelo Freire所彈的葡國傳統結他,圓圓的,出來的聲音很有鄉村氣色,有別於古典結他出來的秀麗,一彈就熱鬧,街頭風味十足,再配合瑪莉莎渾圓暗啞的歌聲,特別是她的中低音,民族性和質樸性的味道很重,比如Rosa Branca、Minh' alma、Beijo De Saudade這幾首,都有讓人置身於古老小城中的感覺,「Da、Da、Da……La、La、La……」的哼唱,不複雜,是古色古香的韻味,應該是瑪莉莎從小在里斯本古老社區裡、傳統的Fado音樂裡成長的原故,那種迷人穿透力,似在細聽一首讓人心靈平靜的福音歌曲,但不像天使在唱歌,反而似一位經歷很多很多的故友為自己分憂解愁,是親切的,細膩的……這就是她迷人嗓音的獨特之處。
舞台上,瑪莉莎極女性外表,手長腳長的,但個性卻很中性、很隨和。她非常健談,隨意停下音樂跟觀眾互動起來,很爽朗的口吻和不同國籍的人問好,外向的個性跟演唱時有共同點:她不是很守規矩地把一首歌唱完,而是很即興、很享受地,隨意的、隨心的唱出來,讓台下的觀眾又很享受地接收。其實,總覺得她的聲音包含了「多層次」,她的中低音有時很浪漫,有時帶有一絲絲的憂傷,那些低音不是用鼻音的共鳴去唱,她用的是腹腔,在非常足夠的氣下,在很多尾音拉到很長很長,甚至在尾音中轉來轉去……甚至一些crescendo時,聲音漸強都不刺耳,高音又不尖,似在講故事的那種,很舒服的讓人聽上去,並不勉強,這就是她的「POWER」。她的音樂會,無疑地她是主角,但敲擊樂手Vicky亦很搶眼,有兩次非常精彩的個人表演,而由三位結他手所作的表演,那手指在結他弦上急速跳動,指功一流……當時,瑪莉莎頓時變成聆聽者、小樂迷般注視著自己的同伴,滿意地點頭、微笑及撃掌,風格各異的音樂高手聚會變成音樂分享的大同世界。音樂,的確是正面的!
回味音樂會的思索下,不得不提今次的燈光效果。黑色的舞台上,五位穿黑衣服的樂手,瑪莉莎配上又是一身黑色古典長裙,服裝上由開場到結尾都「清一色」,視覺效果主要歸功於舞台燈光的配合,為每一首歌的情感添上視覺上的色彩,氛圍對個人感覺來說非常重要,幫助情感推向高點。愛上:當晚令人沉醉的藍光、紫光塑造出來的浪漫和性感味,又比喻在瑪莉莎唱輕快的Rosa Branca(White Rose)時,柔和的粉紅色燈光下,她牽著裙襬,隨音樂扭動腰部及臀部,襯托出少女對愛情期待的心情,明顯更加活潑和可愛。另一首Meu Fado Meu所配的是紅光,帶有古老神秘,配合瑪莉莎的眼神和「鬥牛」手勢,畫面綻放出民族色彩,亦是一首容易令人追憶往昔的慢歌。燈光把場內的氣氛環境調配到合宜的感覺,製造出不同的美感彌漫在每首歌曲中,使現場的感染力大大提高。
在encore部分,瑪莉莎與兩名結他手棄用麥克風和擴音器,合唱出真正原汁原味的街頭民歌,少了很多立體音效,但不再僅僅局限於舞台表演的形式,把歌聲盡力用無添加的方式,及最原始的味道從一個點散到台下每一處,直抵大家的耳朵裡,純樸而不複雜的「音樂分享」真誠地送給每一位觀眾,氣氛非常好。再來最後一首輕鬆的歌曲,全場觀眾更一起站立拍掌和揮手,一起去結束這場滿足的「瑪莉莎派對」。
的確,人與人的溝通,只要從心而發,對方就一定感應得到你要傳遞的訊息,不要害怕,正面的交流並不會受到性別、語言或地位等等的影響而中斷,就像葡萄牙語並非國際語言,但瑪莉莎,就憑藉天然的歌聲,張揚獨特的個性,分享出真我的一面,一路的、一路的走遍了整個世界。
雖然這次是瑪莉莎第二次到訪,但卻是第一次欣賞她的音樂會。剛開始時,莫名其妙的有點沉重或壓迫,尤其瑪莉莎的歌聲一出,「大起大跌」的聲調跟平常聽英文歌或華語歌的感覺很不一樣,每一段總有很多個調較為重,又有別於聽過的葡萄牙語對話時的語調,在鼓和結他「重」節奏的樂器下,更加明顯,有「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女皇在說話的感覺,也許是被她力量型的聲音嚇倒。在第一首後,在耳朵慢慢習慣下,壓迫感消失,發覺不是「力量型」,而是「原始型」,有那種從山與山之間,傳來給人悠然自在感覺的聲音……原來,有時跳出自己一貫習慣的歌曲,跳進較為陌生的異國情懷,也有不錯的自由享受。喜歡現場三把不同的結他聲合奏, Ângelo Freire所彈的葡國傳統結他,圓圓的,出來的聲音很有鄉村氣色,有別於古典結他出來的秀麗,一彈就熱鬧,街頭風味十足,再配合瑪莉莎渾圓暗啞的歌聲,特別是她的中低音,民族性和質樸性的味道很重,比如Rosa Branca、Minh' alma、Beijo De Saudade這幾首,都有讓人置身於古老小城中的感覺,「Da、Da、Da……La、La、La……」的哼唱,不複雜,是古色古香的韻味,應該是瑪莉莎從小在里斯本古老社區裡、傳統的Fado音樂裡成長的原故,那種迷人穿透力,似在細聽一首讓人心靈平靜的福音歌曲,但不像天使在唱歌,反而似一位經歷很多很多的故友為自己分憂解愁,是親切的,細膩的……這就是她迷人嗓音的獨特之處。
舞台上,瑪莉莎極女性外表,手長腳長的,但個性卻很中性、很隨和。她非常健談,隨意停下音樂跟觀眾互動起來,很爽朗的口吻和不同國籍的人問好,外向的個性跟演唱時有共同點:她不是很守規矩地把一首歌唱完,而是很即興、很享受地,隨意的、隨心的唱出來,讓台下的觀眾又很享受地接收。其實,總覺得她的聲音包含了「多層次」,她的中低音有時很浪漫,有時帶有一絲絲的憂傷,那些低音不是用鼻音的共鳴去唱,她用的是腹腔,在非常足夠的氣下,在很多尾音拉到很長很長,甚至在尾音中轉來轉去……甚至一些crescendo時,聲音漸強都不刺耳,高音又不尖,似在講故事的那種,很舒服的讓人聽上去,並不勉強,這就是她的「POWER」。她的音樂會,無疑地她是主角,但敲擊樂手Vicky亦很搶眼,有兩次非常精彩的個人表演,而由三位結他手所作的表演,那手指在結他弦上急速跳動,指功一流……當時,瑪莉莎頓時變成聆聽者、小樂迷般注視著自己的同伴,滿意地點頭、微笑及撃掌,風格各異的音樂高手聚會變成音樂分享的大同世界。音樂,的確是正面的!
回味音樂會的思索下,不得不提今次的燈光效果。黑色的舞台上,五位穿黑衣服的樂手,瑪莉莎配上又是一身黑色古典長裙,服裝上由開場到結尾都「清一色」,視覺效果主要歸功於舞台燈光的配合,為每一首歌的情感添上視覺上的色彩,氛圍對個人感覺來說非常重要,幫助情感推向高點。愛上:當晚令人沉醉的藍光、紫光塑造出來的浪漫和性感味,又比喻在瑪莉莎唱輕快的Rosa Branca(White Rose)時,柔和的粉紅色燈光下,她牽著裙襬,隨音樂扭動腰部及臀部,襯托出少女對愛情期待的心情,明顯更加活潑和可愛。另一首Meu Fado Meu所配的是紅光,帶有古老神秘,配合瑪莉莎的眼神和「鬥牛」手勢,畫面綻放出民族色彩,亦是一首容易令人追憶往昔的慢歌。燈光把場內的氣氛環境調配到合宜的感覺,製造出不同的美感彌漫在每首歌曲中,使現場的感染力大大提高。
在encore部分,瑪莉莎與兩名結他手棄用麥克風和擴音器,合唱出真正原汁原味的街頭民歌,少了很多立體音效,但不再僅僅局限於舞台表演的形式,把歌聲盡力用無添加的方式,及最原始的味道從一個點散到台下每一處,直抵大家的耳朵裡,純樸而不複雜的「音樂分享」真誠地送給每一位觀眾,氣氛非常好。再來最後一首輕鬆的歌曲,全場觀眾更一起站立拍掌和揮手,一起去結束這場滿足的「瑪莉莎派對」。
的確,人與人的溝通,只要從心而發,對方就一定感應得到你要傳遞的訊息,不要害怕,正面的交流並不會受到性別、語言或地位等等的影響而中斷,就像葡萄牙語並非國際語言,但瑪莉莎,就憑藉天然的歌聲,張揚獨特的個性,分享出真我的一面,一路的、一路的走遍了整個世界。
標籤:
瑪莉莎世界巡迴音樂會(演後評論)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花渡
善融
Fado(花渡)是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葡萄牙傳統音樂,它源自於十九世紀擁有很多殖民地的葡萄牙。Fado的題材很廣泛,從對家鄉的思念到生活上的點滴及愛情方面都有,而它大部份樂曲是帶有哀傷和感性的感覺,歌者動人的聲音伴著簡單的樂器,很容易便勾起聆聽者的情緒。傳統的Fado表演,多只有一支葡萄牙結他,一支古典結他和一位歌手;但現今的Fado演唱者會比較隨意,演出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樂器,甚至連弦樂亦會用上。
九月五號晚上,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迎來了生於莫桑比克,五歲移居Lisboa,自小受到Fado的感染,並將Fado帶向新高潮,更被英國廣播公司第三電台嘉獎為「最佳世界音樂歌手」的葡萄牙Fado 歌手— Mariza。
是晚的觀眾以外籍或土生葡人居多。從如雷般的掌聲,已知道他們對Mariza印象甚佳,對其所唱的Fado甚為讚賞。Mariza在整晚的演唱中,為觀眾帶來了不斷的視聽享受。傳統唱Fado歌手習慣穿黑色的服裝,多以葡萄牙結他和古典結他作伴奏。這位葡國歌后除了穿着一襲黑色的連衣裙,還外加了一串銀光閃爍的黑項鍊,再映襯着她的金色頭髮,其打扮既傳統又奪目;此外還有五人參與伴奏,樂器除了傳統的結他外,還加入了敲擊樂(鼓及鈸)、鋼琴和小號,令歌曲的旋律變化更多采多姿;同時在音樂會上,還加入了多元化的音樂元素—佛蘭明高、佛得角的Morna民謠、葡萄牙民歌、爵士樂、Salsa等令觀眾對Fado有更深的了解,亦展現出現代的Fado。
Mariza迷人及扣人心弦嗓音和自信、幽默的台風,已贏盡了觀眾的掌聲。她演唱歌曲時,雖深受已故葡國Fado歌后Amália Rodrigues傳統演繹方式的影響,但也能突出其個人的風格—將古舊與創新的唱法結合。整晚演唱慢及快歌曲的安排很得宜,令觀眾的情緒能隨着其唱聲而起伏。而間場的結他三重奏及敲擊樂的表演,亦令觀眾聽得如癡如醉。Mariza在演唱的歌曲中,除了《Beijo De Saudade》、《Minh Alma》《Rosa Branca》……還有為她贏得了「第五十六屆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電影《伊莎貝拉》主題曲《Ó Gente da Minha Terra》。整晚的表演令觀眾真正領略到新舊Fado的韻味。
Fado是具有歷史悠久的葡萄牙傳統音樂,Mariza卻可以將它重新包裝,重新注入生命,令原本只屬葡國古舊的Fado可以流行於現今世界。她出道不足十年,現已為人熟悉,Mariza的成功是敢於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歌曲的重新演繹;編曲及多種樂器的伴奏;與觀眾的互動等,都令到Fado能衝出葡國成為了世界音樂,也令到觀眾認識Fado不只是有哀傷,也有輕快的一面。
含有「命運」之意的Fado在小城的命運似乎不太好。以前在陸軍俱樂部及旅遊學院餐廳還有Fado歌手的演出,但今天的澳門,無論在官方或民間已沒有專業表演Fado的歌手或樂隊了,如希望在夕陽西下,和三兩知己坐在路環聖方濟各教堂的前地,啖一口葡撻;呷一口Sangria,聆聽到Fado歌手的演唱,這簡直是奢侈的夢想﹗這對於具有四百多年葡國文化的小城,不是有點遺憾嗎?
標籤:
瑪莉莎世界巡迴音樂會(演後評論)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寫給瑪莉莎的信
寫給瑪莉莎的信
陽雪
瑪莉莎︰
昨晚你在澳門文化中心的音樂會讓我想起一部美國暢銷小說,小說女主人公與她的吸血鬼愛人擁抱時曾這樣描述她的感受︰Summer and winter(夏與冬)。你和你的「法多」正是有如此的矛盾融合,當然用我的母語中文來表達的話,我更傾向於「冰」與「火」兩字。
冰,是你的力量,堅韌,乾脆。每一首歌,無論高吭,還是低吟,都讓人感受到力量的噴發,每個吐字猶如從你口中蹦出的一顆顆彈珠,清晰且發亮。而你的乾淨俐落並不止於嗓音,舉手投足皆如此,甚至當你唱著«Rosa Branca»(白玫瑰)手作花瓣片片碎落的樣子,都無法催人聯想到一幅拖泥帶水的瑣碎情境,我想那是因為你的記憶細緻入微,從而能像個冷眼旁觀者一樣,簡潔有力地陳述過去,或者更是因為心中情感純粹如昔,於是拘泥或拖沓的影子便無立足之地。即便當你高舉雙手,跳起葡國土風舞時,你的線條依然那樣硬朗,神情倒像個極為自得其樂的小女孩,彷彿舞伴本就是個多餘的角色。
可是,若只有冰的存在,你的音樂力量何以能夠在擲地有聲的同時又飽滿無隙呢?因為火,是你的情感,熾熱,真摯。從你最愛的«Primavera»(春天),到流露葡裔克里奧爾人氣息的«Beijo de Saudade»(渴念之吻),從牽動著童年記憶的«Tasco da Mouraria»(摩洛里亞酒館)到曾經讓你唱到哽咽的«Ó gente da minha terra »(哦,我的鄉親),你將心中對於戀人、父親、伙伴、「法多」、故鄉、祖國的各種深厚之愛,匯入溪流,融入大海,根植大地。懷舊、渴念、愛戀的情愫持久不斷地佔據著你那清澈、溫厚的歌喉,彷彿串成晶瑩的珍珠,底氣十足地穿進大家的耳朵,觸動甚至撫慰聽歌者的心靈。當你埋首於膝上唱著Florbela的詩句,是不是覺得與詩人孤獨而熱忱的靈魂惺惺相惜?我想是的,因為我彷彿看見凝結的純粹與燃燒的執著在你的一身黑色中並行。
你的三首加演曲目是真正意義上的昇華,對這一點,你一點也不用謙虛。你用英文唱了卓別林作曲的«Smile»(微笑),並同樣稱之為「法多」,這不僅僅是在形式上將「法多」國際化,而且在音樂意義上,傳達出「法多」具有但或被忽略或誤解的某種「普世價值」。透過你的音樂詮釋,「法多」不再是,或從來都不只是「宿命」抑或「憂鬱」的代名詞,就像你概括言傳的那樣,它代表著苦澀但不乏甜蜜的情感,亦如你在«Chuva»(雨)中所唱,只有令人疼痛或微笑的回憶才會孕育出深刻而複雜的Saudade之感。生命如此美麗,生活如此美好,理解哀傷,不忘微笑──這些訊息就是你對「法多」的珍惜與把握,也是「法多」能夠代代傳承、走向世界的紐帶吧?接著,清唱「法多」更是你和你的音樂伙伴給予當晚匯聚澳門的各國觀眾之非常禮遇(我猜尤其是對佔大半觀眾席且不斷表現出共鳴的葡國同胞吧),麥克風的「下台」略微削弱了你嗓音中的磁性,可是不用擔心,冰與火的感染絲毫未減,一個堅固難摧,一個愈燒愈烈。當《白玫瑰》那充滿佛蘭明高風情的旋律再次響起時,你的「法多」音樂會瞬間變成了「樂多」大派對,幾乎每個人都在微笑,在起舞,在鼓掌,我想你受之無愧。
我還想特別提一提«Minh’ Alma»(我的靈魂)這首歌。比起唱片錄音,昨晚你的現場演繹讓我有些驚訝。我是誰,要到哪裡去──在與自身靈魂這樣的對話中,我竟然感受不到茫然的滋味或是徘徊的苦悶,轉念一想,這不是瑕疵,恰恰與你「冰」與「火」的特點很匹配,茫然是意志的破封,徘徊是感情的猶疑,冰未解,火正旺,又何來那些破綻?即使是問,也是問得直接、犀利、坦然,音樂路上持之有恆的自省、自探、自答無疑也讓你唱得更自信,感覺方向日益明朗不是嗎?講真,這首歌若代表「法多」所蘊含的葡國魂也不為過──永恆的問號,熱切的驚歎號,以及懷舊的卻更期待的省略號,亦鼓勵著知音者在這些符號中不斷進步。
最後,如果方便的話,請代我向你的伴奏師問好。如果昨晚你化身的是一朵白玫瑰,他們就是鮮活的綠葉,有刺,但感人而不傷人。我還想給敲擊樂手Vicky起個綽號,叫蜂鳥先生,他在你休息時候的助興表演叫我印象深刻,他雙手的活動有力而不失靈巧,其速度大概僅次於蜂鳥振翅的頻率,這種屈居第二是值得驕傲的。
昨晚你在澳門文化中心的音樂會讓我想起一部美國暢銷小說,小說女主人公與她的吸血鬼愛人擁抱時曾這樣描述她的感受︰Summer and winter(夏與冬)。你和你的「法多」正是有如此的矛盾融合,當然用我的母語中文來表達的話,我更傾向於「冰」與「火」兩字。
冰,是你的力量,堅韌,乾脆。每一首歌,無論高吭,還是低吟,都讓人感受到力量的噴發,每個吐字猶如從你口中蹦出的一顆顆彈珠,清晰且發亮。而你的乾淨俐落並不止於嗓音,舉手投足皆如此,甚至當你唱著«Rosa Branca»(白玫瑰)手作花瓣片片碎落的樣子,都無法催人聯想到一幅拖泥帶水的瑣碎情境,我想那是因為你的記憶細緻入微,從而能像個冷眼旁觀者一樣,簡潔有力地陳述過去,或者更是因為心中情感純粹如昔,於是拘泥或拖沓的影子便無立足之地。即便當你高舉雙手,跳起葡國土風舞時,你的線條依然那樣硬朗,神情倒像個極為自得其樂的小女孩,彷彿舞伴本就是個多餘的角色。
可是,若只有冰的存在,你的音樂力量何以能夠在擲地有聲的同時又飽滿無隙呢?因為火,是你的情感,熾熱,真摯。從你最愛的«Primavera»(春天),到流露葡裔克里奧爾人氣息的«Beijo de Saudade»(渴念之吻),從牽動著童年記憶的«Tasco da Mouraria»(摩洛里亞酒館)到曾經讓你唱到哽咽的«Ó gente da minha terra »(哦,我的鄉親),你將心中對於戀人、父親、伙伴、「法多」、故鄉、祖國的各種深厚之愛,匯入溪流,融入大海,根植大地。懷舊、渴念、愛戀的情愫持久不斷地佔據著你那清澈、溫厚的歌喉,彷彿串成晶瑩的珍珠,底氣十足地穿進大家的耳朵,觸動甚至撫慰聽歌者的心靈。當你埋首於膝上唱著Florbela的詩句,是不是覺得與詩人孤獨而熱忱的靈魂惺惺相惜?我想是的,因為我彷彿看見凝結的純粹與燃燒的執著在你的一身黑色中並行。
你的三首加演曲目是真正意義上的昇華,對這一點,你一點也不用謙虛。你用英文唱了卓別林作曲的«Smile»(微笑),並同樣稱之為「法多」,這不僅僅是在形式上將「法多」國際化,而且在音樂意義上,傳達出「法多」具有但或被忽略或誤解的某種「普世價值」。透過你的音樂詮釋,「法多」不再是,或從來都不只是「宿命」抑或「憂鬱」的代名詞,就像你概括言傳的那樣,它代表著苦澀但不乏甜蜜的情感,亦如你在«Chuva»(雨)中所唱,只有令人疼痛或微笑的回憶才會孕育出深刻而複雜的Saudade之感。生命如此美麗,生活如此美好,理解哀傷,不忘微笑──這些訊息就是你對「法多」的珍惜與把握,也是「法多」能夠代代傳承、走向世界的紐帶吧?接著,清唱「法多」更是你和你的音樂伙伴給予當晚匯聚澳門的各國觀眾之非常禮遇(我猜尤其是對佔大半觀眾席且不斷表現出共鳴的葡國同胞吧),麥克風的「下台」略微削弱了你嗓音中的磁性,可是不用擔心,冰與火的感染絲毫未減,一個堅固難摧,一個愈燒愈烈。當《白玫瑰》那充滿佛蘭明高風情的旋律再次響起時,你的「法多」音樂會瞬間變成了「樂多」大派對,幾乎每個人都在微笑,在起舞,在鼓掌,我想你受之無愧。
我還想特別提一提«Minh’ Alma»(我的靈魂)這首歌。比起唱片錄音,昨晚你的現場演繹讓我有些驚訝。我是誰,要到哪裡去──在與自身靈魂這樣的對話中,我竟然感受不到茫然的滋味或是徘徊的苦悶,轉念一想,這不是瑕疵,恰恰與你「冰」與「火」的特點很匹配,茫然是意志的破封,徘徊是感情的猶疑,冰未解,火正旺,又何來那些破綻?即使是問,也是問得直接、犀利、坦然,音樂路上持之有恆的自省、自探、自答無疑也讓你唱得更自信,感覺方向日益明朗不是嗎?講真,這首歌若代表「法多」所蘊含的葡國魂也不為過──永恆的問號,熱切的驚歎號,以及懷舊的卻更期待的省略號,亦鼓勵著知音者在這些符號中不斷進步。
最後,如果方便的話,請代我向你的伴奏師問好。如果昨晚你化身的是一朵白玫瑰,他們就是鮮活的綠葉,有刺,但感人而不傷人。我還想給敲擊樂手Vicky起個綽號,叫蜂鳥先生,他在你休息時候的助興表演叫我印象深刻,他雙手的活動有力而不失靈巧,其速度大概僅次於蜂鳥振翅的頻率,這種屈居第二是值得驕傲的。
一個認為你無需因不會說中文而抱憾的聽/觀眾
(或許為此表示遺憾只是世界音樂歌手巡演時所盡的客套?)
二零零九年九月六號
標籤:
瑪莉莎世界巡迴音樂會(演後評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