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聽一些研究訊息交流的同學講過,我們平日的溝通,內容的部份其實只佔整個訊息交流的10%以下,35%是說話的聲調,而餘下的百分比反而是非語言的部份,比如身體語言。曾對這樣的說法不解,覺得比例上不對!內容的意思也許有時「口不對心」,亦可能有「言」外之音,但總覺得是判斷訊息內容的關鍵……瑪莉莎(Mariza)世界巡迴音樂會來到了澳門這一站,她的低迴吟唱、個人魅力及身體語言就正解開了這樣的一個疑惑。無論當晚是否懂得葡萄牙語的人,在這位Fado天后瑪莉莎「帶領」下,自然能夠盡情投入在每首歌的情感當中,大家又何必計較每首歌詞的一字一句呢?
雖然這次是瑪莉莎第二次到訪,但卻是第一次欣賞她的音樂會。剛開始時,莫名其妙的有點沉重或壓迫,尤其瑪莉莎的歌聲一出,「大起大跌」的聲調跟平常聽英文歌或華語歌的感覺很不一樣,每一段總有很多個調較為重,又有別於聽過的葡萄牙語對話時的語調,在鼓和結他「重」節奏的樂器下,更加明顯,有「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女皇在說話的感覺,也許是被她力量型的聲音嚇倒。在第一首後,在耳朵慢慢習慣下,壓迫感消失,發覺不是「力量型」,而是「原始型」,有那種從山與山之間,傳來給人悠然自在感覺的聲音……原來,有時跳出自己一貫習慣的歌曲,跳進較為陌生的異國情懷,也有不錯的自由享受。喜歡現場三把不同的結他聲合奏, Ângelo Freire所彈的葡國傳統結他,圓圓的,出來的聲音很有鄉村氣色,有別於古典結他出來的秀麗,一彈就熱鬧,街頭風味十足,再配合瑪莉莎渾圓暗啞的歌聲,特別是她的中低音,民族性和質樸性的味道很重,比如Rosa Branca、Minh' alma、Beijo De Saudade這幾首,都有讓人置身於古老小城中的感覺,「Da、Da、Da……La、La、La……」的哼唱,不複雜,是古色古香的韻味,應該是瑪莉莎從小在里斯本古老社區裡、傳統的Fado音樂裡成長的原故,那種迷人穿透力,似在細聽一首讓人心靈平靜的福音歌曲,但不像天使在唱歌,反而似一位經歷很多很多的故友為自己分憂解愁,是親切的,細膩的……這就是她迷人嗓音的獨特之處。
舞台上,瑪莉莎極女性外表,手長腳長的,但個性卻很中性、很隨和。她非常健談,隨意停下音樂跟觀眾互動起來,很爽朗的口吻和不同國籍的人問好,外向的個性跟演唱時有共同點:她不是很守規矩地把一首歌唱完,而是很即興、很享受地,隨意的、隨心的唱出來,讓台下的觀眾又很享受地接收。其實,總覺得她的聲音包含了「多層次」,她的中低音有時很浪漫,有時帶有一絲絲的憂傷,那些低音不是用鼻音的共鳴去唱,她用的是腹腔,在非常足夠的氣下,在很多尾音拉到很長很長,甚至在尾音中轉來轉去……甚至一些crescendo時,聲音漸強都不刺耳,高音又不尖,似在講故事的那種,很舒服的讓人聽上去,並不勉強,這就是她的「POWER」。她的音樂會,無疑地她是主角,但敲擊樂手Vicky亦很搶眼,有兩次非常精彩的個人表演,而由三位結他手所作的表演,那手指在結他弦上急速跳動,指功一流……當時,瑪莉莎頓時變成聆聽者、小樂迷般注視著自己的同伴,滿意地點頭、微笑及撃掌,風格各異的音樂高手聚會變成音樂分享的大同世界。音樂,的確是正面的!
回味音樂會的思索下,不得不提今次的燈光效果。黑色的舞台上,五位穿黑衣服的樂手,瑪莉莎配上又是一身黑色古典長裙,服裝上由開場到結尾都「清一色」,視覺效果主要歸功於舞台燈光的配合,為每一首歌的情感添上視覺上的色彩,氛圍對個人感覺來說非常重要,幫助情感推向高點。愛上:當晚令人沉醉的藍光、紫光塑造出來的浪漫和性感味,又比喻在瑪莉莎唱輕快的Rosa Branca(White Rose)時,柔和的粉紅色燈光下,她牽著裙襬,隨音樂扭動腰部及臀部,襯托出少女對愛情期待的心情,明顯更加活潑和可愛。另一首Meu Fado Meu所配的是紅光,帶有古老神秘,配合瑪莉莎的眼神和「鬥牛」手勢,畫面綻放出民族色彩,亦是一首容易令人追憶往昔的慢歌。燈光把場內的氣氛環境調配到合宜的感覺,製造出不同的美感彌漫在每首歌曲中,使現場的感染力大大提高。
在encore部分,瑪莉莎與兩名結他手棄用麥克風和擴音器,合唱出真正原汁原味的街頭民歌,少了很多立體音效,但不再僅僅局限於舞台表演的形式,把歌聲盡力用無添加的方式,及最原始的味道從一個點散到台下每一處,直抵大家的耳朵裡,純樸而不複雜的「音樂分享」真誠地送給每一位觀眾,氣氛非常好。再來最後一首輕鬆的歌曲,全場觀眾更一起站立拍掌和揮手,一起去結束這場滿足的「瑪莉莎派對」。
的確,人與人的溝通,只要從心而發,對方就一定感應得到你要傳遞的訊息,不要害怕,正面的交流並不會受到性別、語言或地位等等的影響而中斷,就像葡萄牙語並非國際語言,但瑪莉莎,就憑藉天然的歌聲,張揚獨特的個性,分享出真我的一面,一路的、一路的走遍了整個世界。
雖然這次是瑪莉莎第二次到訪,但卻是第一次欣賞她的音樂會。剛開始時,莫名其妙的有點沉重或壓迫,尤其瑪莉莎的歌聲一出,「大起大跌」的聲調跟平常聽英文歌或華語歌的感覺很不一樣,每一段總有很多個調較為重,又有別於聽過的葡萄牙語對話時的語調,在鼓和結他「重」節奏的樂器下,更加明顯,有「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女皇在說話的感覺,也許是被她力量型的聲音嚇倒。在第一首後,在耳朵慢慢習慣下,壓迫感消失,發覺不是「力量型」,而是「原始型」,有那種從山與山之間,傳來給人悠然自在感覺的聲音……原來,有時跳出自己一貫習慣的歌曲,跳進較為陌生的異國情懷,也有不錯的自由享受。喜歡現場三把不同的結他聲合奏, Ângelo Freire所彈的葡國傳統結他,圓圓的,出來的聲音很有鄉村氣色,有別於古典結他出來的秀麗,一彈就熱鬧,街頭風味十足,再配合瑪莉莎渾圓暗啞的歌聲,特別是她的中低音,民族性和質樸性的味道很重,比如Rosa Branca、Minh' alma、Beijo De Saudade這幾首,都有讓人置身於古老小城中的感覺,「Da、Da、Da……La、La、La……」的哼唱,不複雜,是古色古香的韻味,應該是瑪莉莎從小在里斯本古老社區裡、傳統的Fado音樂裡成長的原故,那種迷人穿透力,似在細聽一首讓人心靈平靜的福音歌曲,但不像天使在唱歌,反而似一位經歷很多很多的故友為自己分憂解愁,是親切的,細膩的……這就是她迷人嗓音的獨特之處。
舞台上,瑪莉莎極女性外表,手長腳長的,但個性卻很中性、很隨和。她非常健談,隨意停下音樂跟觀眾互動起來,很爽朗的口吻和不同國籍的人問好,外向的個性跟演唱時有共同點:她不是很守規矩地把一首歌唱完,而是很即興、很享受地,隨意的、隨心的唱出來,讓台下的觀眾又很享受地接收。其實,總覺得她的聲音包含了「多層次」,她的中低音有時很浪漫,有時帶有一絲絲的憂傷,那些低音不是用鼻音的共鳴去唱,她用的是腹腔,在非常足夠的氣下,在很多尾音拉到很長很長,甚至在尾音中轉來轉去……甚至一些crescendo時,聲音漸強都不刺耳,高音又不尖,似在講故事的那種,很舒服的讓人聽上去,並不勉強,這就是她的「POWER」。她的音樂會,無疑地她是主角,但敲擊樂手Vicky亦很搶眼,有兩次非常精彩的個人表演,而由三位結他手所作的表演,那手指在結他弦上急速跳動,指功一流……當時,瑪莉莎頓時變成聆聽者、小樂迷般注視著自己的同伴,滿意地點頭、微笑及撃掌,風格各異的音樂高手聚會變成音樂分享的大同世界。音樂,的確是正面的!
回味音樂會的思索下,不得不提今次的燈光效果。黑色的舞台上,五位穿黑衣服的樂手,瑪莉莎配上又是一身黑色古典長裙,服裝上由開場到結尾都「清一色」,視覺效果主要歸功於舞台燈光的配合,為每一首歌的情感添上視覺上的色彩,氛圍對個人感覺來說非常重要,幫助情感推向高點。愛上:當晚令人沉醉的藍光、紫光塑造出來的浪漫和性感味,又比喻在瑪莉莎唱輕快的Rosa Branca(White Rose)時,柔和的粉紅色燈光下,她牽著裙襬,隨音樂扭動腰部及臀部,襯托出少女對愛情期待的心情,明顯更加活潑和可愛。另一首Meu Fado Meu所配的是紅光,帶有古老神秘,配合瑪莉莎的眼神和「鬥牛」手勢,畫面綻放出民族色彩,亦是一首容易令人追憶往昔的慢歌。燈光把場內的氣氛環境調配到合宜的感覺,製造出不同的美感彌漫在每首歌曲中,使現場的感染力大大提高。
在encore部分,瑪莉莎與兩名結他手棄用麥克風和擴音器,合唱出真正原汁原味的街頭民歌,少了很多立體音效,但不再僅僅局限於舞台表演的形式,把歌聲盡力用無添加的方式,及最原始的味道從一個點散到台下每一處,直抵大家的耳朵裡,純樸而不複雜的「音樂分享」真誠地送給每一位觀眾,氣氛非常好。再來最後一首輕鬆的歌曲,全場觀眾更一起站立拍掌和揮手,一起去結束這場滿足的「瑪莉莎派對」。
的確,人與人的溝通,只要從心而發,對方就一定感應得到你要傳遞的訊息,不要害怕,正面的交流並不會受到性別、語言或地位等等的影響而中斷,就像葡萄牙語並非國際語言,但瑪莉莎,就憑藉天然的歌聲,張揚獨特的個性,分享出真我的一面,一路的、一路的走遍了整個世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