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園
非常林奕華的作品《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造成澳門前所未有的戲劇類演出的購票轟動,數小時內便將票房一掃而空,額外的加演兩場也不例外。看到劇名「華麗」二字,聯想到暗夜裡的煙花。煙花雖美,卻需要絕對的黑暗才能突顯其火光。因此,把黑外套當作盔甲著身的上班族群裡,當一方咧嘴大笑的同時,另一方可能正在哭泣嘆息。現今的亞洲社會,幾乎沒有戰事,只有政治口水戰,活著不算一件難事,問題是要怎樣的活,才能夠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必須靠個人花時間細究和選擇。編劇張艾嘉和導演林奕華透過城市男女表現一小撮人的生活和生存之道,這之中是誰最值得仿效呢?在自己對號入座之前,先來聽聽他們的補充說明。
張威: 你的未來不是夢,是一齣戲
整場戲充滿了張威的畫外音,和緩地說出劇中的角色、走位和動作指示,一切都不是排練的參考值,而是必然發生的事實,更增添幾許殘酷和冷漠。一個人引頸盼望的未來不是夢,而是一齣被人編排上演的戲。至於一個人的過去其實是個屁,沒有人在乎。這一點認真賣命的小助理班班就是最佳的証明,他自白對不起父母,雖然讀了那麼多書卻在公司像服務員一樣幫人端茶倒水訂飯盒。而一個人的現在則是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每個上班族或多或少都出現過菜鳥李想的念頭,「我坐在這裡,跟我站在這裡有沒有什麼兩樣?與其不知道,還不如不動,就坐著吧!」既然乾坐著或裝忙,都可以領到一份薪,又何必太計較。結局跳樓死亡的事件只是悲劇的表象之一,對張威而言,繼續留在原位面試一個個似曾相識的理想青年,更是一種活著的磨難吧!
李想: 沒事多讀書,讀書多好
劇中除了辦公室之外,其餘的場景無一不展現城市的氣息,咖啡、高樓、舞廳、美食、KTV和酒吧,其中一處最具有台北都會氣息的就是書店。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的李想,某天和老闆在書店不期而遇; 為了低調地表現高品味的李想,某天與同事相約在書店。書店可以是附庸風雅的地方,讀書也可以表面的執行,即使是背下書名、作者,略知內容簡介,都可謂是一種華麗的閱讀方式。然而,真知的獲得在於閱讀思辨的過程,如同生活的樂趣就是用心感受每一個當下。
蘇菲: 上班和下班同樣無趣,安穩就好
第五場<星期日>和第六場<夢>讓觀眾有機會從辦公室外檢視個人生活態度,從潛意識中覺察內心壓抑的渴望。大部分的人都像戲中的孫強一樣,星期日待在家看電視睡覺。然而,朝夕相處的同事仍會在夢裡出現,延續白天糾纏不清的情節。固定班時的上班族為了生存,多數妥協成為鄉愿。蘇菲便是典型的一例,為了高薪甘願與丈夫相隔兩地,卻又不堪家庭破碎的重擊。難得休息的星期日卻在超市偶遇同事,她避免傷感情而勉強閒扯話題,試圖拉近彼此的距離。蘇菲諸多不順的生活促使她轉向事業全力拼搏,卻讓同事大偉的虛情假意衝破理智,成為竄改公司財務報告的共犯。最終,她喪失做人的基本道德,也保不住安穩過活的飯碗。
大偉: 凡事睜一眼閉一眼,視而不見
第十二場<這遊戲叫愛嗎>和第十三場<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表現出導演手法的藝術實驗性,十分令人興奮。前者用燈光詮釋「視而不見」,原本張威、大偉和李想三人共同存在的餐桌,經過突然間約三秒的暗場,燈亮時長桌兩端只剩下張威和大偉,兩人繼續對話,突然間又是暗場,燈再亮時,張威坐在靠近大偉的桌上。這裡可能採用電影剪接的方式,把時間快轉至晚餐後,李想識趣地離開餐廳。也或許,李想當晚一直在場,只是張威和大偉之間,完全無視於他的存在,於是運用暖冷色調的燈光轉換,變化真實和虛幻的時空。後者則用音效表現「充耳不聞」,演員的情緒動作如常,只是沒有動嘴,觀眾憑藉預錄的台詞了解情節。這裡值得更大膽嘗試完全無聲的片段,像是把正在播映的電視連續劇暫時消音,觀眾仍能依賴閱讀字幕清楚劇中人物的言行。然而,藝術實驗性的手法往往被認為和商業市場是不相容的,它們的共同存在,並取得適當的平衡,才是林奕華今日縱橫華文市場的王道。
仲平: 心直口不能快,害人害己
現代人視職場為戰場,舊時代的武器矛與盾便轉為新時代的語言藝術,最好話中有話,或是帶點冷笑話,若能讓人「痛在心裡口難開」就是最高指導原則。當特別助理大偉狠狠地打了蘇菲一記耳光之後,卻說出似是而非的經典句「我不打你,我怎麼能看到真正的你」。由此可見,上班族該具備的不僅是華麗奪目的外表,也要有燦爛堂皇的言詞。然而,唇槍舌戰之間還必須顧及唇亡齒寒的道理,如同巧扮好好先生的公司老闆仲平在會餐時對屬下的感性致詞,把解雇詮釋為休息,把離開公司視為彼此緣份已盡,卻沒料到這場原本為張威精心設計的餞別宴,最終卻因為大偉和李想的驟死,反而成了自己的<最後的晚餐>(第十四場)。
秘書: 小人物立大功,有得有失
劇中最令人玩味再三的小人物就是由林玉玲分別飾演的冬梅、夏荷和秋菊。雖說是三個角色,其實都是同一個職務。與其說是公司的基層秘書,更像是耳聽八方的總機小姐,內部人員誰請假、誰出勤總是最先知道。因此,導演安排她在角色中帶有說書人的功能,提前告知觀眾登場人物的舞台指示。雖然有時張威和秘書們預言過多,阻礙觀眾的想像空間,不過可以看出兩者的立意不同,因為身分地位的落差,卻做相似的事情,反而突顯部分基層上班族懂得高層眼色的機靈,心甘情願接受操控,完美詮釋現代版的「大智若愚」。不論哪一個,她們應該是全公司最有自覺,也最幸福的上班族。
「創造觀眾」是林奕華認為目前戲劇界的當務之急(註),而他確實在澳門做到了,預期未來的作品也同樣能在華文市場內引起波瀾。進一步來說,入場的觀眾到底來看誰站在舞台上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觀眾能不能在三個小時的演出之中,真正啟動個人「生活與生存」的核心思考機制。儘管單純欣賞張艾嘉、王耀慶、鄭元暢的明星丰采無傷大雅,引人呵呵大笑的誇張動作、逗趣笑話也的確有助益健康,但是若無法進階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台下的我們也僅是一群華麗的看戲族罷了。
註: 林奕華《我看戲劇的A與V》(附於節目場刊中)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