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笑聲裡的悲劇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羽白

林奕華說: 這個戲它自己活了, 已甩開了導演的手, 自己在台上, 隨著自己的意思去演去發展, 誰也控制不了。

「非常林奕華」作品, 張艾嘉編劇並担綱演出, 加上超人氣偶像鄭元暢和魅力型男王耀慶, 再配以金融海嘯 / 裁員減薪 / 職場眾生相, 劇名也起著先聲奪人之效, 高貴雍容的「華麗」VS沉重嚴肅的「生活與生存」,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把四方八面不同層次不同偏好的觀眾, 上班的與上學的, 都吸引進劇場裡去了, 它所到之處, 票房皆非常華麗, 在澳門公開發售門票時, 還需勞動執法人員維持秩序。

就所造成的反響來說, 《華》劇的成功是無庸置疑的, 它包裝如此通俗, 融入如此豐富的商業元素, 用導演林奕華的話說, 是希望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來進行溝通。

故事主線其實不算新鮮: 一家本來正在籌備上市的企業, 在金融海嘯衝擊下, 實行裁員減薪並擱置上市, 流言更在此際傳出: 高層人員張威將會被撤換, 她為求自保, 祭出各種計謀手段, 擺佈播弄身邊所有人等, 務求剷除威脅……穿插其中的, 是兩個上級和十二個下屬的各懷鬼胎, 或別有懷抱。 表達手法也非常直白, 場景是一道既長且闊的梯級, 昭示著權力與階級 / 人生的高低起伏, 且一開場就用劇中人講述電影情節的方式預示劇情和主要人物關係, 大量的畫外音和旁白讓觀眾跳過接收 / 思考過程, 直接追隨劇情發展而去, 另一方面也製造了諧趣的效果。 這樣的顯淺直白, 比對戲劇本身表現出來的深刻意象, 產生了令觀眾略感不安的巨大落差。

在演出前的一場對談會上, 林奕華說, 這齣劇已經自己「活」了,也提到過, 劇本原是集體創作, 經過多次反覆修改, 還是不甚滿意, 最後由張艾嘉以五天時間定稿; 那麼縱說不上千錘百鍊, 總也算是精益求精, 然而只要略為咀嚼思量, 觀眾可能會發現, 其實劇情還可以再合理一點。

企業掌舵人下一代學成歸來, 象徵式在低層無所事事蹲幾個月後便接手掌管公司, 在華人社會(尤其澳門)基本上是常態, 在職場打滾多年閱人無數的張威, 早就知悉琪琪的真實身份, 不可能看不透這個永恒的遊戲規則, 當然看得透徹是一回事, 心有不甘掙扎求存還是會有的, 而所謂出乎意料之外的結局(琪琪入主大局, 張威留在原位), 其實早在部份觀眾推想之中。張威慫恿懵懵懂懂的李想去追求身份地位懸殊的琪琪, 等到手後再抛棄, 這樣的舖排似乎是有點讓人費解的(如果李想就是「理想」, 只是一個符號, 那琪琪是不需要他的, 張威應該明白琪琪從來不需要理想)。 至於蘇菲, 本來是一個非常鮮明非常豐富的角色, 不過, 作為一個婚姻觸礁的女人, 又有著一定的工作資歷和能力, 並處身於財務總監這麼一個敏感的職位上, 面對與上司關係曖昧的男同事主動「投懷送抱」, 竟然完全不生疑竇照單全收以致墮入情慾陷阱, 就有些不大說得過去了。

當然, 所謂的戲劇情節舖排, 其實僅僅是一種方式一種手段, 甚或說是一件外衣, 無礙展示戲劇的深刻主旨(靈魂), 觀眾看見的, 其實不是戲(當然不是指有些人來捧偶像) 。

林奕華: 在這樣緊張,在這樣有壓迫感的生存狀態下,我們還有機會和有空間去思考我們生存的價值。這是我想通過這部話劇傳達的。整段故事說的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也是以後會遇到的職場生活。社會新鮮人的理想抱負 v.s. 高階主管的老謀深算,對比起來顯得好可笑。

現代社會光怪陸離, 類似劇中的故事和人物確實都存在於世上, 倘說情節不合理, 現實生活其實更不合理。不合理, 正正就是「生活與生存」。

雖則藍領、灰領也每天到固定地點上班, 但「上班族」這個名詞, 似乎特指在辦公室上班的白領階層。 張艾嘉說,華麗的不是辦公室生活本身,而是人的欲望。林奕華說: 現在不僅是白領, 就是服務業者, 也穿著整齊的套裝上班, 華麗的包裝就意味著身份和權力。戲中,吳副董、仲平、張威和大衛幾個人衣履光鮮, 行頭十足, 他們是權力與欲望的代表; 而一眾小人物, 每天穿戴整齊上班, 單調乏味的衣衫下裹著的, 是他們蒼白軟弱的身體, 飽含著辛酸, 焦慮, 壓抑, 迷茫, 為「食物將要被移開」而驚惶失措, 具體表現如秋菊的鎮日恐懼顫抖。

公司像動物園(張威是一條華麗的蛇), 在真實的動物園裡, 動物們三餐得以溫飽, 慢慢磨滅獸性, 而人類被關押在辦公室中, 為了覓食生存, 反而磨練出了獸性。

張艾嘉覺得, 這部戲就是這個時代的比喻和象徵, 「這個時代有很多人會很迷茫,就像起伏不定的股市, 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 對自我價值找不到衡量的方式。」

生存是一種狀態, 而生活, 是一種意識,「生存需要聰明,生活需要智慧。

像很多年青人一樣, 李想二十五歲了, 卻仍是對上班這回事充滿疑惑和反感, 覺得最好每天只需工作兩三個小時, 薪水天天發, 花紅月月分……他不知道新加坡總理是誰, 在書店旅遊書一欄中找尋人物傳記, 最後, 這樣的李想, 被虧空公款的罪犯牽扯著, 從一百層樓高處掉了下來。 毫無疑問, 李想這個角色絕不真實, 只是一個符號, 但這個符號的涵義為何? 真的等同「理想」(吳副董錯把他稱為孟想 - 夢想)嗎?

夏荷被說了幾句, 便執拾細軟走人, 說: 「我不做啦! 對, 我真的是『走錯公司入錯行』, 我根本就不喜歡這個行業……我就是喜歡名牌, 即使去時尚服飾店當個售貨員, 也比現在開心! 每天摸著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認清自己, 衝出辦公室是另一種生存態度,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 名店售貨員都被要求年輕貌美, 英語流利。

又像班班和浩浩, 他們, 拿著自己的履歷, 想得到一份工作, 但不知道自己想幹些什麼, 最後履歷表被扔進垃圾桶。

穿著閃亮露肩低胸迷你裙去開會的嘉玲, 得到與老闆共晉晚餐的機會, 喜不自勝, 末了, 卻被吳副董隨手推倒在街上, 醉得步履蹣跚的她, 無助地自長且陡的石級上滾下, 那一幕, 血紅的燈光忽明忽滅, 掩映著她的墜(墮)落。

在戲中以至戲裡的企業中, 蘇菲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她工作能力很強, 能讓張威感受到威脅, 但受著婚姻問題困擾, 在平庸卻幸福的小男人沈凱面前顯得卑微而退縮, 不知不覺, 一步一步地墮入張威和大衛聯手策劃的雙重陰謀中, 最後她內心的圍牆終於崩坍, 被扯入大衛的犯罪勾當中 – 比對戲中其他被刻意賦予各種象徵意義的角色來說, 蘇菲和大衛似乎更接近真實的「人」。 高若珊所演的蘇菲是必須一讚的, 從頭到尾, 她的情緒變化起伏, 矛盾掙扎, 層次的推進非常細膩, 她的神經質她的歇斯底里, 她的蹙眉她的急促呼吸, 每一下都牽動著觀眾的心。

核心人物張威, 初進公司時, 仲平覺得她的名字太男性化, 為她改了個女性英文名字: Winnie。張威努力工作, 終於獲得認可, 期間和仲平結了婚, 後來丈夫背叛了她, 兩人離婚後, 她卻更努力, 攀上了高位置, 反過來操縱在她之下的男人, 她的特別助理大衛; 最初是為了證明自己滿足自己, 末了是為了保護自己, 她無所不用其極, 把大衛視為手中的一把利刃, 讓他為她廝殺, 然而這個 「要讓人家看得起」的男人, 卻原來已逸出了她設定的軌道, 朝著自己認為「理想」的方向奔去, 漸漸地, 整個局面失控了, 到最後, 大衛做假賬的事被揭發, 仲平向她暴喝: 張威! – 不再喊她Winnie。整個戲, 在張威看到大衛和李想墮樓身亡後的惶惑失態中落幕: 為什麼, 爬上去那麼困難, 但掉下去, 卻那麼快……舞台漸黯, 看似簡單的梯級佈景, 在此刻變得深邃起來……

《華麗上班族》, 看前一截的名字有點像喜劇或鬧劇, 後綴的「生活與生存」, 卻把它扭轉為悲劇。 綜觀而言, 比對林奕華以往的其他作品, 例如《包法利夫人們》來說, 它要說的故事很平凡, 表達手法也很平實, 故事裡的人物也很普通, 其中有些人甚至不大察覺自己有什麼悲慘, 惟其如此,才成就了這個悲劇。 一位晢學家說,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是以, 悲劇中「笑位」不輟, 台上台下, 笑聲一直迴盪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