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走進辦公室,邂逅華麗---《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觀後感

芊韻

如果小城今年還會舉辦「我最撐劇場選舉」,要選出「2010年度銷售情況最火爆舞臺劇」,由林奕華執導、張艾嘉編劇並擔綱的《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必定榜上有名。光是看各大售票點出現久違的「通宵長龍」、網上討論區出售天價戲票仍然有價有市,就知道這股「華麗」旋風威力驚人。不論是忠實的劇場愛好者,還是因為鍾情張艾嘉、欲一睹林奕華導演的鬼才、又或者僅僅為了感受超級偶像鄭元暢的帥氣…總之,基於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三月的這些晚上,大家不約而同地齊集文化中心,帶著各自的期待與熱情,和演員們一起,走進了這間「華麗辦公室」。


《華》劇要講述的故事,似遠還近,它把我們幾乎每天都要面對的上班生活還原到舞台上,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身份重新細看辦公室裡的點滴﹕是杯水風波,是明爭暗鬥,是各懷鬼胎,還有複雜難斷的多角感情關係……關於這一切,對於城市中每位典型的上班族來說,都應該是吸引的,特別在金融海嘯餘波未了,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戲中因公司上市引發裁員風波的大背景就更具現實意義,更能觸動觀眾心靈了。

華麗初印象
如果說戲劇的都市上班族題材符合了觀眾預期心理是先天的有利條件,那麼鮮明的舞台效果和上半段明快得宜的戲劇節奏,又為全劇加了不少分數。


首先,舞台以鮮明的佈景在開場時呈現於觀眾眼前,簡約而不失亮麗。左方是辦公室裡的大門,同時作為演員進出場次的出入口,鑲嵌十分妥貼﹔右上方有往外延伸的陽台,加強了舞台的空間感﹔還有正中央長長的樓梯,從舞台上方拖曳到觀眾席前,落落大方,清楚預示著辦公室裡殘酷的階級角力﹕上班一族總是不由自主地被安放在上,或高或低,要麼和大夥兒一樣奮力一級級往上爬,要麼因為種種原因——可能只因吹滅了老闆生日蛋糕上的蠟燭,便得從階級上殘酷落下,一命嗚呼。除了基本舞台佈景,還有劇中道具的細緻巧用,如在不同場次營造多種舞台效果的桌椅、顯示屏既用來標示場次,又作為股價顯示欄配合演出,令整體印象更流暢自然,當中舞美的功力可見一斑。


像聽故事一樣,跟隨饒有味道的旁白娓娓道來,觀眾很自然地投入到劇裡,跟隨上班族一起走進了辦公室,經歷裁員驚魂、是非漫天、情欲糾葛……這上半部份的演出,戲劇節奏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導演和編劇通過演員的對白,把職場中光怪陸離的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生動而富有意味。出色如第三場《開會》中,處處閃耀著睿智光芒﹕助理浩浩在會議室門外道出「開會就是證明主管的重要性」﹔班班熟知老闆們喝東西的喜好,但又失落地說出了「覺得自己像咖啡廳裡服務員傭人,讀了那麼多書來做這些事總覺得很對不起父母」的慨歎﹔惹火尤物嘉玲為了開會特意換上性感出眾的裙子,企圖借美色上位,讓老闆仲平直叫「很好,很好」﹔最荒唐的還是門內的參與開會者,居然没有一個為會議傾注心神,所有開會的意義就在他們的心不在焉中全然瓦解。這種充滿智慧的小段,出現在上半部份不少場次中,讓人會心一笑之餘,更叫人深思﹕在「物質權力共一色,身份與欲望齊飛」的社會,工作和生活的意義應當何處尋覓﹖人們心中所謂純真理想,在現實洗禮之下又該何去何從﹖

李想VS理想
一直強調上半部份精彩,也許是因為下半部份叫筆者的期待落了空。

不知是大幅的宣傳海報使然,還是劇情簡介讓期待發酵,我以為,由鄭元暢飾演的李想一角,在劇中應該是重要的,至少他不會在實際演出中的那樣可惜。作為職場新人,他是顯得那樣單純,甚至過份無知﹕他可以只因為公司名字好聽而跑去應徵,可以拙劣地從公事包中拿出自己創業失敗的貨尾來討好老闆,甚至天真地以為在書店的旅遊欄上能找到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自傳。李想,作為「理想」最明顯不過的指代,他没有人如其名,胸懷「理想」,立心要幹些甚麼豐功偉業,而好像僅僅是為了最後一場《李想之死》,伴隨大衛因虧空公款被揭發的墜樓而存在似的。

提到他和主管張威的一段感情關係,就更令人摸不著頭腦。如果李想疑惑於自己到底是否喜歡上琪琪而去請教張威,為何張威以「最了解你的人」等同「你喜歡的人」,便成功說服李想喜歡的人就是自己﹖這㮔說法未免過於牽強。而李想和張威的故事還没來得及開展,那邊廂焦點便移到大偉和蘇菲之間的感情角力上,及後又集中在裁員前夕的最後晚餐,令劇情變得鬆散,觀眾還未來得及消化,戲便已經到了尾聲。最後大偉與李想共同墜樓,一切又重新回到原點,以張威一句﹕「李想,我好像還記得你」來結束全劇,也許能帶出大偉的「理想」幻滅(但劇中也不見得突出過大偉的理想何在)、命運始終在給人們開玩笑的訊息,但這就更弱化李想的角色,令他只流於一種符號。

也許,相比有為青年被奸人迫害,最終含冤受屈而死等老掉牙的煽情情節,李想現在這種「無端白事」的死法可能對觀眾衝擊更大,是導演故意設置的荒謬和可笑嗎﹖--如果能引起觀眾對李想一角思考的可能性也在他計算之內的話。

華麗的背後
舞台上的華麗辦公室終究會曲終人散,但在華麗的背後,卻讓我們對自己當下的生活與生存,理想與現實有更多的思考。十分認同林導演的觀點,「戲劇從來都不是提供答案的,如果可以選擇,答案只是太少的一種收獲」是的,有些路必須是自己走,人生必須是自己可一不可再地經歷,而戲劇乃至文學世界帶給我們的精神滿足,豈是一個單純的結局可以道完﹖

對了,是次由《華》劇引起小城瘋狂購票的現象,又給了本地劇場甚麼樣的啟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