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喚起教育「真的」意義

壹言

由藤本隆行帶領的日本多媒體表演團來澳表演的《True》,極具感官刺激性,內容包括舞蹈、燈光、音效的多媒體表演,採用科技的原理,把表演者在未能被觀眾察看的舞台成分通過科技元素表現出來。表演場目均圍繞學校上課的科目,似在要為傳統的教學來一次新的註釋﹔把一直存在、但又被我們忽略的東西探究「真的」意義。

創作技術「真的」新穎
肌電感應器大部分只用於生物醫學範疇,如最常見的心電圖或肌電圖等,没想過可以用在表演藝術上,而且帶來很新鮮、特別的效果。平時人類身體的所有活動,均有電荷的置換、釋出,感應器把電荷的改變擴大,以聲音、燈光呈示於舞台上,活現於觀眾的眼前。創作者為何會以此技術為創作基礎呢?是否想告訴大家,一直存在的東西,如自己的身體,我們並未深入探究過,一直存在而被我們忽略的信息。

演員「真的」身份
有科技的支持為基礎,通過嶄新的多媒體表演、內容能否引起觀眾的共鳴亦十分重要,表演共分九個場次,當中七個連續的場次題目包括「科學」、「音樂」、「體育」及「語言技巧」等均是日常課堂的內容,而表演者只有兩位,一個較年青,一身便服打扮,似是一位「學生」﹔而另一位則較年長,身穿整齊的西裝,而且主導著另一位表演者,身份似是一個「老師」,加上表演場目都是一些學校的科目,在座的觀眾似在準備觀摩一個嶄新的課堂教育表演。

表演舞台、道具「真的」簡潔
表演的角色、技巧似乎明確了,表演的教材(道具)表面看來卻很簡單,舞台兩側放置三層高、三列並排的鋼架,地面呈白色,背景全為投射幕,可能最重要的道具是位於舞台左側深處的一張巨大木桌及桌面上的地球儀、水杯、水壺等看似微不足道的雜物。這些都是平平無奇、生活上都能隨時碰到的東西,没甚麼驚喜,但當觀看表演時,杯會在桌上自行移動,地球儀、背景投射幕及地下又能作投射影像用,桌上的枱面又會自動掉下來、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洞,變成表演者另一個重要的表演空間,這一切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突然起了特異的變化,發揮重大的作用,這似乎又在告訴大家,看似平凡的東西,內裏可以蘊含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只不過被我們一直忽略。

表演內容「真的」對準教育
至於表演內容,能否貫徹表達其意思呢,相信各人的理解會不同,因每個場次之間的分隔不太清楚外,場次之間的內容、動機都有點抽象,幸好場目比較一致,演員扮演的身份角色較鮮明,以致整體內容不會太鬆散。導演所帶給觀眾的內容絕不刻板,學生可以身體力行去理會課堂教授的內容,與當今的授課模式形成強烈對比,似在諷刺目前填鴨式教育制度下的缺點。
對筆者而言,以體育及語言的部分較深刻。音響的強弱、速度的變化,以及燈光隨著動作轉動,均由表演者的身體活動強弱支配著,當活動加快,加強時,音效隨之加強,在音效及燈光的配合下,加上表演者的肢體活動,就如武俠劇的視聽效果般吸引。而在語言技巧一場中,由投射於背幕的移動字體變化,配合「老師」的講解,没想過對一個字的內容可以如此深入,那有一位老師會告訴你「vision」的含義,是由眼球的視物神經通過傳遞投射於對側後腦所形成的。這是否要告訴大家,一直存在,但又一直被我們忽略的某些東西的深層意義,教育亦是如此。我們日常接受的教學內容是多麼的刻板,我們並未細啄其意義。教學的方法可以很多而且很新穎,在場次7的製圖一幕中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製圖與平時的方式不同,無需用筆、用紙去繪畫,「老師」用手把「學生」的面容調整,去「繪製」圖像,這都是極富創意,大家意想不到而又可理解的。

最終場次中導演「真的」寄語
在最後一場次---生存中,「老師」把一個個桌上掉下的圓枱面在舞台前有序地擺放,「學生」按步就班地隨圓枱面向前跳行,好像「學生」一步一步接受老師教育下、不斷成長一樣,寓意深遠,最後「學生」站在最後的一個圓枱面上,俯望前方,導演似在寄意於演員上,告訴大家,「我已把我所得知的告訴你,如何走下去,就看大家了,能否把目前刻板的教育制度改變,就看大家了」。

通過這次演出,可看出導演由運用製作技術、演出道具、表演者及內容均經過細緻經營,不斷重覆一個信息,一切事物存在著的不一樣的意義,只是被大意的我們所忽略,這無非受刻板的教育上所累,這個信息已道明,如何做,應否改變,如上所述,導演在最後的場次寄意在落幕前一刻的學生身上,學生站在舞台一隅,俯首前望,期待著大家意會到這一點,帶來不一樣的世界。

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疑幻似真的 true

羽白

木桌、報紙、照片、地球儀、紙飛機、杯子、水壺、鬧鐘、紅色雨衣、兩位舞者。

聲音 – 金屬撞擊聲、警報聲、水聲、風聲、鳥兒拍翅、人體心跳、球場上的歡呼吶喊、汽車引擎聲、直昇機飛行聲、電鋸聲、人語、歌聲、以至種種無以名之的滑稽或刺耳的噪音。

燈光 – 舞台上空高懸直徑 8米的圓環型支架, 上面滿綴LED燈, 後方是一幅用作投射電腦影像的布幕, 燈光由舞者身上的電流感應器操控, 緊隨著舞者的節奏, 瞬息間千變萬化, 背幕上有電腦投影的英文單字與抽象圖案在飛翔。

舞蹈 – 稱之為肢體動作也許來得準確一點, 無聲站立、讀報、喝水、放紙飛機、移動物件、在地上來回翻滾、四肢著地前進、旋轉、跳躍、倒立、攀爬、如遭受電殛般地顫動、穿脫雨衣、在桌子上的圓洞中穿插、勉強算得上是舞蹈的身體的簡單擺動。

七十分鐘裡, 上述的種種元素, 在舞台上以非常緊密但又似是隨心所欲的姿態整合起來, 炫目地展現在觀眾眼前。這就是《true /本当のこと》, 一個「新媒體‧聲音‧燈光‧舞蹈聯動演出」, 由山口情報藝術中心、金沢21世紀美術館、横浜紅磚倉庫、Hi Wood及dumb type(蠢貨)共同製作, 演出者為白井剛和川口隆夫。

這一個多媒體製作命名為《真的》, 九個場次大都以學科為名: 「引子」、「科學」、「音樂」、「體育」、「語言技巧」、「社會研究」、「製圖」、「數學」、「生存」,那些聲音那些行為, 都大量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並與場次名稱密切相關, 要表達的訊息似乎顯而易見, 然而它們出人意表的組合、呈現, 在燈光與音效的強烈衝擊下, 又予觀眾以撲朔迷離, 疑幻似真之感。光與影, 兩者原密不可分, 但舞者在LED燈360度環照下, 影子卻消失無踪; 又或舞者紋風不動, 影子卻在腳下作360度的急速迴旋; 製圖一段, 人成為被製的圖; 本來完好無缺的一張木桌, 無端出現圓洞, 舞者通過圓洞隨意穿梭於兩個層面。導演藤本隆行在場刊中有一段話: 也許某些事物看上去存在,但其實已經消失, 甚至可能從沒出現過 – 並以曆法上不存在的日期、 曾經存在但其後終止營運的航線和超音速客機為例。舞台, 本來就是真實與虛擬交錯的空間, 現實, 更是真假糾纏不清難以分辨的世界, 某些建築物中神秘消失的四字樓層或離奇跳躍的編號便是好例子。

雖然是本地人較少接觸的藝術形式, 這晚文化中心小劇院的空位卻是屈指可數, 觀眾涵蓋老中青以至兒童層面,. 而長者以外籍人士為多。

過去, 藝術與科技, 本來是兩個互不關連完全獨立的領域, 到了近代, 電腦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 為傳統的電腦系統、音頻和視頻設備帶來跳躍性的變革, 同時也對文化演藝和娛樂等方面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多媒體藝術的載體是科技, 它有別於傳統的劇場表演, 強調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果, 在內容編排和表現手法上都幾乎完全顛覆了傳統上對舞台藝術的認知, 打破了劇情 / 角色 / 對白的框架, 透過各種聲 / 光效果進行訊息傳遞; 在傳統的舞台上, 燈光音效僅僅用作烘托, 但在多媒體製作中, 它們自己就是主角, 在廣闊的空間中天馬行空自由飛翔, 彼此進行對等的溝通。觀眾難以憑藉過往的觀劇經驗進行解讀, 必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體驗。

作為藝術工具而言, 多媒體技術對演藝舞台的表現手段及帶來的效果, 會有「無限量」的擴大, 猶如我們小時候的玩具萬花筒, 出現無限的可能性, 越來越繽紛多彩。

最真實謊言

謙人

200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當時的候選人喬治‧布殊(George W.Bush)推出最後一輯助選宣傳片,名為「不惜一切代價」,宣傳片播放後被揭發使用了一張經過竄改的照片(摘自伍振榮的影像謊言一書);可見如此讓世界囑目的事情也充滿造假的情況,試問這世界還有什麼可以憑我們的感觀來做判斷?誰有把握說出某某事情必然是真實嗎?又如導演藤本隆行在「人類的所作所為」一文談到日本歷史上是沒有明治五年12月3日至31日,是真的沒有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探求世界的能力愈高,就愈發現人類的渺小,更甚者人類不斷利用科技來自己欺騙自己!

能夠透過藝術來說明上述的道理,不能不提及6月5日於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True》,這是一套由多位日本創作達人合力炮製的聲、光、舞融合的新媒體藝術創作,我們的大腦決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但往往我們在「真實」與「對真實的認知」中常有落差,而導致我們判斷出錯(摘自澳門文化中心2010年5-6月雙月刊中演藝透視一文)。《True》一共分為九個段落,透過不同的主題如科學、語言技巧、數學及生存等表達人類的一種生活體驗,以及探索人類腦袋與現實的關係,開場時主角白井剛無聊地動著、玩著木桌子的地球儀、杯子等,這都可能是我們平常會做的事情,奇妙是他發現所做的動作有一點特別的聲音,之後便帶領著觀眾進入了一個有聲音、燈光、舞蹈及多媒體互動而成的故事,亦是透過這些不同的元素挑戰觀眾官能的極限,讓觀眾在一個非真實的狀況下感受一個似是而非的真實世界。

《True》其中一個吸引之處不單是有視覺、聽覺、觸覺及感覺的元素在其中,也不單是台上兩名舞者的精湛的演釋及舞技,而是他們整個團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魅力,團隊中不單只有兩名舞者,還有在一般演出甚少出現的創作團隊如程式設計、桌子設計、機械設計、肌電感應、震動系統支援等,如非現場觀看、如非欣賞演出前作一些資料搜集,或許會忽視了上述的種種,觀眾可能以為兩位主角能與聲音、燈光等完美配合只基於台後工作人員的精湛操控及編排,而在舞者的衣著上也絲毫看不出裝上什麼設備,實在,這是台前幕後十多人的團隊共同配合的成果,他們除在自己的範疇上努力之餘,亦不斷地與其他伙伴交融在一起,兩名主角的身上均貼上肌肉電流感應器,來引發或操控某些特定的聲音、燈光等,同時兩位主角的每一個動作所帶來的效果,背後亦有十數人在計算、調整、控制,這又是一個我們看到真實、最自然不過的動作,內裏卻是經過十數人的刻意安排才能整合出來的一種表演。

除了兩位主角外,不能不提是那張在開場時是最平凡不過的書桌,該書桌是由兩名團隊成員、以一種美學及物理學原理而組成的產物,而桌上每件物件都經過精心的安排,沒有多餘的,沒有這張書桌整個演出變得沒有意義,整個演出便缺少了骨幹;還有在書桌上設計了六個大小不一、隨故事發展而組合出來的圓形鉆板,是主角的玩物、是主角用來腳踏的浮萍、又可以象徵著人生中不同的經歷,而那些在書桌留下的「洞」,又讓兩主角能穿越其中,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效果。

初次看新媒體藝術表演,每一件事情都由平凡變得有趣,當中亦帶給人不少驚喜,以往認為藝術與科技是不相關甚至是兩種極端,但這次演出不單止告訴我們藝術與科技非水火不容,而且可以是一體的表現方式,科技完全地融入藝術表演中,而此演出更讓人有不少思考的空間印象,最深刻是其中一場高懸在天花板、掛在圓環支架的LED燈,隨著兩名主角的舞動,燈光的軌跡時而順時針、時而逆時針轉動,還配合不同的顏色,實際只有兩名舞者在擺動,卻看到了五個身影,包括兩名舞者的影子及桌子的影子,還有一刻燈光轉成三種原色(紅綠藍)轉動時,台上還有九個身影在舞動著,巧妙的配搭又再一次把觀眾欺騙了。

場刊的作品簡介中看不到此表演的深層意義,除了理解到是探索人類腦袋與現實的關係,除了每個段落有一定主題外,是否還有更多更多的內容想表達呢?開始主角白井剛在台上做很多事情,而另一位主角川口隆夫則一直在右側的金屬鐵架上,直至他走到台下與白井剛有對手戲時,感覺他好像一直佔有上風,在操控著主角白井剛的一舉一動,且其形像鮮明,穿著一套西裝、高高在上,是否寓意著他是上帝、而白井剛是一個凡人呢?有幾個片段讓人深刻的,一是白井剛被戴上紙袋,再投射一個頭像,恍惚主角變成了另一人,另一幕是川口隆夫拿著地球儀,又恍惚這世界由他操控,到最後一場生存中他亦把所有物件舖成一條路,而主角白井剛亦在當中走過,感覺是川口隆夫主宰了白井剛的一生,也像看到人生要不斷在不同的事情上追求,但所追求的是真實還是又虛幻呢?留待讀者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如果能夠再觀看一次《True》的現場演出,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睇法,除了讓人大開眼界之餘(相信在澳門本土暫時未有這類型演出,即使有亦未能達致這種水平),觀眾群中亦見到不少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相信也是來取經;而筆者除欣賞各種光、聲音、多媒體如何通過肢體作為媒介,又或是將之變成了身體一種延伸外,也讓人有一次重整生命的機會,當日不乏年紀較輕的觀眾(相信是小學生),相信他們來不是追求真實的本義,他們看的只是藝術與科技如何變成一體,個人的意外驚喜是想到人生所追求的是否真實?我們是否被周圍所見所聞同化了,是否大家都在追求相似的價值觀,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追求以物質來滿足個人的生活方式呢?筆者不敢說自己不是追求這些,只是在追求生活品質的同時,也要思考我們一生那些是真實,那些是看似真實,不然會發現到了人生的盡處,我們大部份以為是真,或是一直在追求的所有原來是騙局、是謊言,那麼我們的存在還有意義呢?

《真的》(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