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喚起教育「真的」意義

壹言

由藤本隆行帶領的日本多媒體表演團來澳表演的《True》,極具感官刺激性,內容包括舞蹈、燈光、音效的多媒體表演,採用科技的原理,把表演者在未能被觀眾察看的舞台成分通過科技元素表現出來。表演場目均圍繞學校上課的科目,似在要為傳統的教學來一次新的註釋﹔把一直存在、但又被我們忽略的東西探究「真的」意義。

創作技術「真的」新穎
肌電感應器大部分只用於生物醫學範疇,如最常見的心電圖或肌電圖等,没想過可以用在表演藝術上,而且帶來很新鮮、特別的效果。平時人類身體的所有活動,均有電荷的置換、釋出,感應器把電荷的改變擴大,以聲音、燈光呈示於舞台上,活現於觀眾的眼前。創作者為何會以此技術為創作基礎呢?是否想告訴大家,一直存在的東西,如自己的身體,我們並未深入探究過,一直存在而被我們忽略的信息。

演員「真的」身份
有科技的支持為基礎,通過嶄新的多媒體表演、內容能否引起觀眾的共鳴亦十分重要,表演共分九個場次,當中七個連續的場次題目包括「科學」、「音樂」、「體育」及「語言技巧」等均是日常課堂的內容,而表演者只有兩位,一個較年青,一身便服打扮,似是一位「學生」﹔而另一位則較年長,身穿整齊的西裝,而且主導著另一位表演者,身份似是一個「老師」,加上表演場目都是一些學校的科目,在座的觀眾似在準備觀摩一個嶄新的課堂教育表演。

表演舞台、道具「真的」簡潔
表演的角色、技巧似乎明確了,表演的教材(道具)表面看來卻很簡單,舞台兩側放置三層高、三列並排的鋼架,地面呈白色,背景全為投射幕,可能最重要的道具是位於舞台左側深處的一張巨大木桌及桌面上的地球儀、水杯、水壺等看似微不足道的雜物。這些都是平平無奇、生活上都能隨時碰到的東西,没甚麼驚喜,但當觀看表演時,杯會在桌上自行移動,地球儀、背景投射幕及地下又能作投射影像用,桌上的枱面又會自動掉下來、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洞,變成表演者另一個重要的表演空間,這一切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突然起了特異的變化,發揮重大的作用,這似乎又在告訴大家,看似平凡的東西,內裏可以蘊含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只不過被我們一直忽略。

表演內容「真的」對準教育
至於表演內容,能否貫徹表達其意思呢,相信各人的理解會不同,因每個場次之間的分隔不太清楚外,場次之間的內容、動機都有點抽象,幸好場目比較一致,演員扮演的身份角色較鮮明,以致整體內容不會太鬆散。導演所帶給觀眾的內容絕不刻板,學生可以身體力行去理會課堂教授的內容,與當今的授課模式形成強烈對比,似在諷刺目前填鴨式教育制度下的缺點。
對筆者而言,以體育及語言的部分較深刻。音響的強弱、速度的變化,以及燈光隨著動作轉動,均由表演者的身體活動強弱支配著,當活動加快,加強時,音效隨之加強,在音效及燈光的配合下,加上表演者的肢體活動,就如武俠劇的視聽效果般吸引。而在語言技巧一場中,由投射於背幕的移動字體變化,配合「老師」的講解,没想過對一個字的內容可以如此深入,那有一位老師會告訴你「vision」的含義,是由眼球的視物神經通過傳遞投射於對側後腦所形成的。這是否要告訴大家,一直存在,但又一直被我們忽略的某些東西的深層意義,教育亦是如此。我們日常接受的教學內容是多麼的刻板,我們並未細啄其意義。教學的方法可以很多而且很新穎,在場次7的製圖一幕中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製圖與平時的方式不同,無需用筆、用紙去繪畫,「老師」用手把「學生」的面容調整,去「繪製」圖像,這都是極富創意,大家意想不到而又可理解的。

最終場次中導演「真的」寄語
在最後一場次---生存中,「老師」把一個個桌上掉下的圓枱面在舞台前有序地擺放,「學生」按步就班地隨圓枱面向前跳行,好像「學生」一步一步接受老師教育下、不斷成長一樣,寓意深遠,最後「學生」站在最後的一個圓枱面上,俯望前方,導演似在寄意於演員上,告訴大家,「我已把我所得知的告訴你,如何走下去,就看大家了,能否把目前刻板的教育制度改變,就看大家了」。

通過這次演出,可看出導演由運用製作技術、演出道具、表演者及內容均經過細緻經營,不斷重覆一個信息,一切事物存在著的不一樣的意義,只是被大意的我們所忽略,這無非受刻板的教育上所累,這個信息已道明,如何做,應否改變,如上所述,導演在最後的場次寄意在落幕前一刻的學生身上,學生站在舞台一隅,俯首前望,期待著大家意會到這一點,帶來不一樣的世界。

1 則留言:

  1. 為甚麼標題裡有"教育"兩字?

    "真的"是一種主觀, "教育"無法讓人知曉真或假.

    教育,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一種自我實現. 至少我希望是.

    (安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