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
不一樣的感覺
澳門文化中心把何冀平編撰的《天下第一樓》與曹禺的《雷雨》及老舍的《茶館》齊名為經典劇目,以作招徠。掛着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代表劇作之一,自1988年開始,二十多年來,公演接近五百場,聽起來頗具份量。表演語言是北京腔調,聽起來有點艱辛,北京腔的捲舌音調很重,不看字幕很難明白。心想看舞台劇只管看字幕,便忽略了台上的表演藝術。為了專注看台上的表演,事前翻看了2000年香港「春天實驗劇團」製作的《天下第一樓》廣東話版本的光碟,並閱讀了整個劇本。可是還擔心現場聽不明白,便先購買週六的第一場公演。坐在綜合劇院的C1座位,位置前排正中,要看兩側的字幕比較困難,這是故意的選擇,不看字幕能明白多少?答案是不看字幕,就像看日劇般,只有猜的味兒。週日藝評班安排的坐位是F34,是面向舞台靠右側的坐位,但卻對正台詞的屏幕,除看清楚演員的面貌神態,偶而也可窺看字幕,不用猜測。兩晚現場的氣氛完全不同,第一晚的觀眾較沉默,第二晚的觀眾則常發出笑聲和掌聲,偶然打斷台上演員的對話,最明顯的是在常貴與修鼎新論看人的對答時,常貴被滿堂的拍掌聲打斷話語。他稍停片刻,讓掌聲過了再說下去。兩晚現場的表現,第一晚較讓人歡喜。欣賞就該靜靜地看,如舞台上的表演者能讓你屏息以待,全神貫注,這就是他們超凡的演技捉住觀眾的心窝,而不是靠一些逗人發笑的對白言詞。當今太多編劇故意加入一些精句笑語,賣弄氣氛,不知是好是壞!是藝術還是商業?
對《天》劇的一點看法
看過廣東話版本,私下便會比較。江毅飾演的常貴,與王長立的常貴,前者年長二十餘歲,且姿態柔弱,擅演太監及低下層小人物,把常貴的乖巧、卑微、滄桑無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斷氣的一刻,給人一種抑鬱難抒的悲涼,江毅演來自然入戲,把角色的神緒活演觀眾眼前。而王長立飾演的常貴,前大部份都很好,只是到了講述小五瞧不起父親開始,雖在形態上表演卑微,但受到外型年青健壯的影響,難給觀眾一種蒼涼的感覺,所以在氣絕一刻,沒帶給觀眾很大的震撼和悲痛。
全劇的第一幕,如流水式作業,對白和調度都特別快,像看走馬燈般,若不是事前瞭解劇情,真的看不下去。加上開場的情節太老套陳舊,容易令人昏睡。
第三幕的音效老是用嚗嘭的聲音來表示重要的事情或是沉重的心情,但重覆一個調子──嚗嘭、嚗嘭!給人徒添厭煩。而盧孟實怒摑玉雛兒一幕,兩位演員利用借位的方法,出來的效果好「假」。劇情是講述盧剛往偵緝隊送紅包未果,回到福聚德又被羅大頭翻起父親的舊事搞得氣上心頭,期間聽到三個無賴用說話調侃玉雛兒,一股怒氣往玉雛兒身上發洩,痛罵婊子。可是摑的不夠真實,難起共鳴。
舞台上的表演者都是國家的一級演員,表演的藝術技巧毋庸置疑,上述筆者認為的錯誤,對導演來說可能是對的,這或許是地域誤差、成長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不認同感。
命運撥弄,天下那有不散的筵席?
何冀平在演前講座時承認,創作時把自己投入劇本,它才有靈魂。而《天下第一樓》中代表她的就是修鼎新。修鼎新在劇中是個知識廣博的傍爺,專門跟在大爺少爺身邊安排吃喝玩樂。他看透人生五味的世情,明知盧孟實的天大理想可能出現悲劇的結局,但他在沒看到「一個人幹,八個人拆」的荒謬情景時,仍跟隨着盧打拼,他的心中不是期待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局麼?
全劇令人深刻之處,是玉雛兒對答唐家二少爺的話,她冷語道:「他,有老婆的。」就正如福聚德對盧孟實一樣,「它,主人姓唐的!」兩人營營役役十多年,原來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可笑!可憐!不同的是,女的走得瀟洒自在,男的因還沒坐上轎子便給人拆了,心中難掩不憤之情。何冀平說:「起樓的人,不一定是住樓的人」,聽來別有一番滋味。
《天下第一樓》寫的是烤鴨店福聚德的興衰故事,卻透過劇中人論烹調,喻示人生世態。正如修鼎新的名字──「鼎」者器之名也,供烹調之用,手中的炒勺,古人稱之為「鼎」,前面擺着甜、酸、苦、辣、鹹五味作料,把它們調合到一塊,做成一種未有過的美味佳肴,就有生成之恩,和合之妙哇!──依他所言,盧孟實便是福聚德的大廚子、掌勺人,在擁有一流的堂頭常貴,名廚羅大頭及李小辮,老練的掌櫃王子西,出謀獻策的老相好玉雛兒,知識淵博的撩高兒修鼎新,還有兩個不慕正業的東家少爺,他想看看盧能做出什麼樣的菜餚?結果是名不正,言不順。生意是姓唐的,不管你幹得如何起勁,如何風光,最後仍是要歸還給人家。盧孟實自以為是福聚德的主人,原來只是過客。在落幕前送給福聚德一副對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修鼎新加個橫批:「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是對人生的蒼涼、命運的撥弄作出吶喊嗎!
澳門文化中心把何冀平編撰的《天下第一樓》與曹禺的《雷雨》及老舍的《茶館》齊名為經典劇目,以作招徠。掛着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代表劇作之一,自1988年開始,二十多年來,公演接近五百場,聽起來頗具份量。表演語言是北京腔調,聽起來有點艱辛,北京腔的捲舌音調很重,不看字幕很難明白。心想看舞台劇只管看字幕,便忽略了台上的表演藝術。為了專注看台上的表演,事前翻看了2000年香港「春天實驗劇團」製作的《天下第一樓》廣東話版本的光碟,並閱讀了整個劇本。可是還擔心現場聽不明白,便先購買週六的第一場公演。坐在綜合劇院的C1座位,位置前排正中,要看兩側的字幕比較困難,這是故意的選擇,不看字幕能明白多少?答案是不看字幕,就像看日劇般,只有猜的味兒。週日藝評班安排的坐位是F34,是面向舞台靠右側的坐位,但卻對正台詞的屏幕,除看清楚演員的面貌神態,偶而也可窺看字幕,不用猜測。兩晚現場的氣氛完全不同,第一晚的觀眾較沉默,第二晚的觀眾則常發出笑聲和掌聲,偶然打斷台上演員的對話,最明顯的是在常貴與修鼎新論看人的對答時,常貴被滿堂的拍掌聲打斷話語。他稍停片刻,讓掌聲過了再說下去。兩晚現場的表現,第一晚較讓人歡喜。欣賞就該靜靜地看,如舞台上的表演者能讓你屏息以待,全神貫注,這就是他們超凡的演技捉住觀眾的心窝,而不是靠一些逗人發笑的對白言詞。當今太多編劇故意加入一些精句笑語,賣弄氣氛,不知是好是壞!是藝術還是商業?
對《天》劇的一點看法
看過廣東話版本,私下便會比較。江毅飾演的常貴,與王長立的常貴,前者年長二十餘歲,且姿態柔弱,擅演太監及低下層小人物,把常貴的乖巧、卑微、滄桑無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斷氣的一刻,給人一種抑鬱難抒的悲涼,江毅演來自然入戲,把角色的神緒活演觀眾眼前。而王長立飾演的常貴,前大部份都很好,只是到了講述小五瞧不起父親開始,雖在形態上表演卑微,但受到外型年青健壯的影響,難給觀眾一種蒼涼的感覺,所以在氣絕一刻,沒帶給觀眾很大的震撼和悲痛。
全劇的第一幕,如流水式作業,對白和調度都特別快,像看走馬燈般,若不是事前瞭解劇情,真的看不下去。加上開場的情節太老套陳舊,容易令人昏睡。
第三幕的音效老是用嚗嘭的聲音來表示重要的事情或是沉重的心情,但重覆一個調子──嚗嘭、嚗嘭!給人徒添厭煩。而盧孟實怒摑玉雛兒一幕,兩位演員利用借位的方法,出來的效果好「假」。劇情是講述盧剛往偵緝隊送紅包未果,回到福聚德又被羅大頭翻起父親的舊事搞得氣上心頭,期間聽到三個無賴用說話調侃玉雛兒,一股怒氣往玉雛兒身上發洩,痛罵婊子。可是摑的不夠真實,難起共鳴。
舞台上的表演者都是國家的一級演員,表演的藝術技巧毋庸置疑,上述筆者認為的錯誤,對導演來說可能是對的,這或許是地域誤差、成長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不認同感。
命運撥弄,天下那有不散的筵席?
何冀平在演前講座時承認,創作時把自己投入劇本,它才有靈魂。而《天下第一樓》中代表她的就是修鼎新。修鼎新在劇中是個知識廣博的傍爺,專門跟在大爺少爺身邊安排吃喝玩樂。他看透人生五味的世情,明知盧孟實的天大理想可能出現悲劇的結局,但他在沒看到「一個人幹,八個人拆」的荒謬情景時,仍跟隨着盧打拼,他的心中不是期待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局麼?
全劇令人深刻之處,是玉雛兒對答唐家二少爺的話,她冷語道:「他,有老婆的。」就正如福聚德對盧孟實一樣,「它,主人姓唐的!」兩人營營役役十多年,原來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可笑!可憐!不同的是,女的走得瀟洒自在,男的因還沒坐上轎子便給人拆了,心中難掩不憤之情。何冀平說:「起樓的人,不一定是住樓的人」,聽來別有一番滋味。
《天下第一樓》寫的是烤鴨店福聚德的興衰故事,卻透過劇中人論烹調,喻示人生世態。正如修鼎新的名字──「鼎」者器之名也,供烹調之用,手中的炒勺,古人稱之為「鼎」,前面擺着甜、酸、苦、辣、鹹五味作料,把它們調合到一塊,做成一種未有過的美味佳肴,就有生成之恩,和合之妙哇!──依他所言,盧孟實便是福聚德的大廚子、掌勺人,在擁有一流的堂頭常貴,名廚羅大頭及李小辮,老練的掌櫃王子西,出謀獻策的老相好玉雛兒,知識淵博的撩高兒修鼎新,還有兩個不慕正業的東家少爺,他想看看盧能做出什麼樣的菜餚?結果是名不正,言不順。生意是姓唐的,不管你幹得如何起勁,如何風光,最後仍是要歸還給人家。盧孟實自以為是福聚德的主人,原來只是過客。在落幕前送給福聚德一副對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修鼎新加個橫批:「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是對人生的蒼涼、命運的撥弄作出吶喊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