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雪
眼看,耳聽,心猜——是四月二十七日晚德國史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帶給澳門觀衆的豐富體驗。
眼看英國諾靈頓爵士指揮是一種享受,因爲他保持享受。在音樂會第一首曲目——海頓的D大調第101號交響曲《時鐘》中,一身黑色唐裝的諾靈頓爵士不拿指揮棒,雙手柔和交替,像是在自己家中,隨著音樂輕快地手舞起來般。第一、第二小提琴組以及中、大、低音提琴組都分別為四人,八位木管樂手分別在舞臺兩側面對面站成兩排,銅管樂手坐於弦樂組後方,舞臺最後是定音鼓手——這樣中型的樂隊編制是指揮爲了盡量忠於作曲者意圖而決定的,以求恪守作曲者所屬時代的演奏風格。諾靈頓爵士在終曲音止瞬間張開雙手、笑容可掬的轉身「亮相」,不僅增添其本身的親和力,亦再次將喜悅享受的心情感染大家。
耳聽美籍華裔鋼琴家黃慈彈奏是一種挑戰,因爲她不斷挑戰。坐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一樓觀衆席靠右的觀衆雖看不到黃慈的雙手,但根據其演奏的浦羅高菲夫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可以想象她的十指猶如玩到癲狂的孩子的腳趾,時而從雲梯上疾速滑下,時而對協奏大隊(樂團規模比演奏《時鐘》時大一倍)猛追不捨;忽又在某處跳躍不止,來回踩踏,忽又疲倦下來,緩步而行。樂聲明朗時,「孩子」猶如在日間驚天動地地嬉鬧;樂聲緩靜時,「孩子」又似在黑夜踮起腳尖慢跑。在爆發力極強、節奏緊湊的音樂中,體態嬌小的黃慈流露出她内在的驚人力量,同時呼應了她身著的紅色,傳達一股不懈的鬥志。觀衆的呼吸也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長短交替,起伏不定。
心猜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音樂謎語是一種遊戲,因爲他善於遊戲。觀衆手中的場刊提供了《謎語》變奏曲中十四段變奏的謎底,透露每段變奏所描寫人物的姓名、職業、與作曲家的關係等訊息,但各個人物的立體形象,包括外表、舉止、性格特徵在内,卻是在樂團富有層次變化的演奏中獲得生動呈現。比如一位陽光、溫柔又善良的女性形象在第八變奏明朗、柔和的合奏聲中顯現;第十變奏短促的長笛音配上輕柔纏綿的弦樂,又描繪出一位講話細聲細氣、擁有咯咯笑聲的靦腆小婦人。一八九八年十月艾爾加在給他摯友的信中曾提起這部作品的創作:「我根據一個新穎的主題草擬了一組變奏曲調,這些變奏曲逗得我直樂,因爲我把每支曲調都標上我某個朋友的名字……」。作曲家將創作樂趣融進音樂,聽樂者也能在他精心編織的謎面中,多少捕捉到周圍人物的鮮活特徵。
一首俏皮輕鬆的加演曲目像是這場音樂盛餐的最後甜品。只是,比起「品樂人」熱烈持續的鼓掌,史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廚師」會不會對某些「顧客」在樂章與樂章間不合時宜的鼓掌,甚至手機聲響更印象深刻呢?但願樂團在上海世博會的演出沒有這些不和諧之音。
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