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
德國,這樣一個背負着沉重歷史的國家,有着傳統的嚴謹、堅忍和浪漫。她又是音樂家的搖籃,為古典音樂貢獻了眾多世界級的音樂家,包括巴赫、貝多芬、亨德爾、克拉拉•舒曼、舒曼、華格納、勃拉姆斯、理察•施特勞斯等。
這次,由諾靈頓指揮的德國史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四月廿十七日晚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它的震撼、它的華麗,無以倫比。
當晚演奏的三首曲子分別是海頓的第101交響曲《時鐘》,浦羅高菲夫第三鋼琴曲和艾爾加《謎語》變奏曲。樂隊首席指揮諾靈頓在亞洲巡迴演出前言中說到:『我們最堅持、也是最打破慣例的風格元素,是沿用早期的「樂聲」。我們要求自己發出「純音」,即是二十世紀的「柔弦」未出現前,樂壇名家經常提到的音色要求。……』純音,實實在在、表情豐富,有如「高貴的曲調」的純音。
海頓的第101交響曲《時鐘》,四個樂章錯落有致。低音部的伴奏充滿著規則的八分音符節奏,有如時鐘般的滴答聲,貫穿整個第二樂章。小提琴則在這機械、緩慢的音色下,奏出一段優美、典雅的旋律。它的終曲運用迴旋奏鳴曲式,充滿了華麗的風範,又兼民間歌曲的淳樸精華,瞬即在激昂的氣息中輝煌結束。
接下來是令人驚訝的浦羅高菲夫第三鋼琴曲。說它驚訝,有兩方面。一是因為作品,一是因為鋼琴演奏家黃慈。協奏曲開始,明朗、歡愉。單簧管溫柔的獨奏,帶出一片俄羅斯的廣闊天地。隨即鋼琴很快進場,清脆明亮。它同樂隊之間的緊張呼應,使音樂撲朔迷離。第二樂章,由主題與五段變奏組成,感情真摯。最後的樂章,鋼琴和樂隊快速交替,情緒沸騰,透露了濃烈的俄羅斯色彩。
坐在綜合劇院A1行觀看,黃慈的一舉一動牢牢的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二十歲的年紀,短髮,一襲紅色吊帶長裙,非常的清純。她的高超技巧,在第三段變奏曲中,表露無遺。雙手在黑白琴鍵間的跳躍,展現了年輕鋼琴家內心的無限豐富,目眩神迷。
最後,艾爾加《謎語》變奏曲。他妻子形容這首曲子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拿他們來創造音樂。」作品一開始以清晰、柔和的音樂描述主題,並構成其後各自變奏的基礎。主題若隱若現,聽來讓人憂慮不安。稍後十四段變奏曲,娓娓道來他的生活和他的這些朋友們。從這裡讓人感受到筒中優雅、快樂、傷感……
不得不提的是變奏九「Nimrod」,該詞源於德國神話裡「上帝座前的獵人,力大無比」。它最終成為了《謎語》變奏曲的核心:「我不計較你的外貌舉止,只看到你內在那善良、可愛和誠實的靈魂」。樂曲高潮段落極具張力,使人震撼。
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下,史圖加特演奏了一段歡快、奔放的Encore,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期待它在「上海世博」的演出,印證「城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這一核心價值。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