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

120%的執著帶來的80%觸動

120%的執著帶來的80%觸動
     --導、演以外:《海角紅樓》觀後感 (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2007年11月24日)
文:在思

看《海角紅樓》單張海報,意外地發現主辦機構沒有用較有噱頭的技倆,以港澳觀眾較為熟悉的焦媛來大肆宣傳,簡潔鮮明的粵劇面譜,叫我十分期待這個以粵劇舞台為背景的話劇讓兩種藝術表演拼出新穎的火花。粵劇、話劇演員同台演出,讓兩方戲迷難得在劇場相遇,演員、指導台上台下惺惺相惜,今次的跨界合作對演出本身,以至本地表演藝術界的交流,均具深遠意義。

《海角紅樓》的賣點確不少,香港演員焦媛、粵劇名伶紅線女、卸下粉墨輕裝上場的趙興華、低調地傾力相助的戲劇指導偉偉與青年導演黃樹輝……都非常值得探究,篇幅所限,唯有集中談談技術製作與劇本,相信坊間對導、演自有不少討論,只好從略。

剛看過超豪裝實景設計的「觸動‧李慧芬多媒體鋼琴創作音樂會」,再走進文化中心的小劇院,《海角紅樓》幾近空空的舞台率先叫觀眾大感意外。可惜舞台加上燈光的設計未能承接宣傳品的簡潔有力,圍著舞台的三邊白布軟弱的擱在支架上,皺皺的打上虛浮的剪影及狹小的投影,含糊不清的舞台空間讓時間、地點、場景,都留給寥寥可數的道具和布景去交代。中場後主角成名,理應華美的居所內煞有介事的垂下幾片鮮艷的薄紗,略帶不規則卻又更接近隨意的束起,令舞台益發簡陋─是全劇中印象最深刻的敗筆;偏偏燈光及音響都幫不了多少,只有服裝加上導演就台位的細緻安排,動用了眾多演員為個別場景作了活動布景,算是填補了舞台上部份的空洞,也讓完場的一幕精簡的將前塵往事鋪陳於觀眾眼前,演出算是有了比較「可觀」的結尾,然而到底難以力挽狂瀾……單就技術層面而言,今次的製作實在是有驚無喜。

褪去了舞台上大部份的輔助工具,對導演與演員的確是莫大的挑戰─更甚的,這是個不容易演好的劇本。編劇李宇樑很努力地將主角的個人成長、藝術生涯、在大時代的轉變、以至愛情親情的經歷都一一交代,演出來就是一個執著的故事:是雪裡紅對粵劇藝術追求的執著,是馬玉書對民族大義的堅持,是鄒龍對雪裡紅的守候……也是編劇本身對於呈現這個粵劇名伶點點滴滴的執著。

執著與堅持向來不容易,當中的掙扎與艱辛也就讓部份觀眾格外動容,就如年長觀眾提及對文革一段的感同身受;然而執著也許亦叫局外人不明所以,就如主角正值事業發展如日方中,毅然回國,經歷文革而盡嘗苦頭……有觀眾則認為其抉擇草率得難以理解。然而,編劇正正不是要虛構一個叫人易於入信的故事,以名伶的經歷為寫作藍本,說的就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執著,結果成就了粵劇界的傳奇。

說穿了,對當中種種執著的感受既取決於觀眾個人的經歷,同時也受情節鋪排所牽引。對於編劇、對於熟悉紅線女的觀眾來說,自有一條無形的線把演出多個分場串聯起來;可是,少了足夠的鋪排,頻密的分場加上「黑燈」就讓演出顯得零碎,劇中人以至觀眾的感情脈絡亦難免被截斷,對一般觀眾的感染力被削弱。但觀演後反應,觀眾倒不是沒有被觸動,但各有所依,似乎同具「言有未盡」之嘆;各有觸動,但都是打了折扣的。

無可否認,李宇樑的《海角紅樓》是非常用心之作,除了就粵劇及時代背景所作的資料搜集外,當中採用了不少粵曲的演唱部份,與劇情配搭得宜,雪裡紅與馬玉書定情的粵劇選段就見浪漫旖旎,餘音嬝嬝,也讓觀眾有機會見識粵劇中遣詞用字之優美及高度的文學性。此外,劇本本身亦處處可見精警用句:「有藝能成大老倌,有修養方成藝術家」─馬玉書對雪裡紅的深遠影響就此言簡意賅地表現出來;而鄒龍嘆喟「不成功亦不代表沒有努力過」也許更貼近平凡人如你如我的心聲。《海角紅樓》佳句不少,偏偏讓人印象深刻的佳章卻不多,分場頻密是問題,而整個劇本的剪裁與鋪排,或應持守、或應放棄的執著,都是這個名伶傳記中最考編劇功夫的一環。譬如說,演出中以老人院為背景的現代戲一共出現四次,讓本身已橫跨多個年代與背景作進一步時空交替,對於一個超過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大概有再認真考慮其重要性的必要。李宇樑的寫作有一定的功力,如果能放亦能收,抓緊重點充分發揮的話,整體的效果可望更上一層樓。

有了一個絕不單薄的劇本,要展現幾十年的風雲變色,導演、演員和技術支援都十分重要,舞台可以簡單,但不能簡陋─更多的場景、更繁雜的時空交錯,早前的《魯鎖往事》已作了極佳的示範;《海角紅樓》的幾幅白布,加上中間穿插的數片破布、紅布,表現軟弱無力,就是撐不起一個大時代。今次的舞台未有讓焦媛盡情的發光發亮,演出未及想像中奪目耀眼,亦屬非戰之罪;但沒有焦媛這個靈魂人物,雪上加霜是幾乎可以肯定的。

《海角紅樓》所呈現的,既是雪裡紅,也是演出及製作團隊超乎預期的誠意、執著與堅持,然而付出的努力與成功不一定能劃上等號,全劇中最觸動我的,亦就是鄒龍的感嘆,也就是現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