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心中的藝術
文: 小熊
早前獲邀參與「澳門藝穗2007」之「新世代實驗室4in1」裡,實驗舞臺劇《聽.雨》的籌備工作,繼而認識到一班年青活躍、立志為本澳戲劇發展作出貢獻的新鮮人。在演後的一次檢討會談中,與該劇的統籌從檢討談至對澳門戲劇的發展前景,他認為在澳門要推動戲劇藝術的發展,雖然遇到的阻力甚大,但戲劇工作者只要能夠認清目標、堅持發展路向,澳門的戲劇仍是大有可為的。他笑言,「堅持」實是知易行難,但戲劇界巨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應該愛你心中的藝術,而不是愛藝術中的你」一言,成為他的座右銘之餘,更使他能繼續堅持為戲劇付出努力。這份對藝術的堅持,不正是本澳原創舞臺劇《海角紅樓》所要帶出的重要訊息嗎?
焦媛的「熱」與紅樓的「冷」
由澳門戲劇農莊製作的舞臺劇《海角紅樓》,其劇情主線並不雜複: 主角雪裡紅自小鍾情粵劇藝術,立志「成戲又成人」,雖處身大時代的亂世洪流裡,依然堅定她的藝術目標與理想,不屈不撓,直至成功,實屬一齣典型的勵志戲劇作品。未知是否擔心主角的經歷委實太多,本澳的青澀演員難以駕馭,無法把那殊不平坦的心路歷程發展將之全神演繹,因而特邀著名的香港舞臺劇演員焦媛擔綱演出?
可是,相信觀眾對於焦媛飾演雪裡紅的選角決定,應該是並無異議的。從焦媛扮演少年時代的雪裡紅,天真無邪地躍現在舞臺開始,她便告訴了觀眾,雪裡紅對學習粵劇藝術是何等嚮往;及後跟隨馬玉書(蘇育輝飾)返回中國內地義演籌募抗戰經費,雖然幾經艱苦與屈辱,依然無損其「從藝從德」學習理念的堅持;那怕隨後捲入文革的翻天激流中,飽遭殘酷現實的折騰,卻磨滅不了她對發揚粵劇藝術、鑽研更高藝術層次的決心……焦媛懇切地向觀眾交代了雪裡紅的細膩情感與角色成長,其個人的演繹技巧與表演層次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溫不火;劇裡的「金句」至今更是言猶在耳:「成劇又成人」、「藝術工作者必須從藝從德」、「藝術是絕不妥協」等等,這些來自雪裡紅心底的豪情壯語,宣於焦媛之口,當是別具一番說服力。
誠然,彷如是雪裡紅化身的焦媛,確是在舞臺上把主角對追求藝術與堅持理想的熱情完全碇放出來了……但為何我卻感覺不到熱情? 是否因為觀劇的焦點並不在此? 如若抽離對焦媛演技的鍾愛,把她剔除於此劇以外,《海角紅樓》是否便沒有那火一般的熱,更甚來得有點冰冷? 若是把焦媛視作《海角紅樓》的助燃劑,必然能讓劇作更呈火熱的話,那麼沒有焦媛的《海角紅樓》,是否又能在觀眾心中燃起那熾熱的感動?
請尊重每一角色,因我們都是一員!
觀眾購票進入劇場觀戲,想必有其動機,有的是尋求心靈的慰藉,有的是為思想尋找新的衝擊,有的是希望藉此提升個人的觀賞能力……無論動機為何,根本還不是反映我們在追尋滿足自我欲求的過程嗎? 可是,這便只是愛上了參與藝術過程中的自我角色罷了。猶記得雪裡紅在劇裡與鄒龍(李俊傑飾)的一番對話,教人感觸良多:「世上有哪一份劇本的內容發展,是由劇本內的角色自己編寫的? 我們都是劇本內的既定角色,只可以依隨著已定的劇情發展,盡力在指定的舞台上,完成角色的劇份!」在劇場裡,舞台上的表演者落力地按照劇本演出,力求表現角色的特質,讓觀眾認識角色;但劇場內的演員又何嘗只限於舞台上的人與物?安坐在劇場內的觀眾,根本便是戲劇裡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由此可見,一齣想要獲得各方認同的戲劇,每一個角色,不論戲份多少、台詞多寡,都是其重要。可惜的是,在《海角紅樓》裡那批時而飾演戲班演員、時而飾演紅衛兵的本地年青演員,又能吸引多少觀眾的注意目光呢?
在戲內除了雪裡紅、馬玉書、鄒龍、蘭姐(梁健婷飾)、海叔(趙興華飾)以及肥婆卿(岑美娟飾)等主、配角外,其他演員被分配有對白的場次戲份可謂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可是,他們透過共同架構的「人肉佈景」、在舞台上「行行企企」,已見他們盡情地向觀眾散發對戲劇藝術的熱情,相比起雪裡紅在全劇裡不斷高呼對粵劇藝術的堅持口號,其熱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你可有留意蘭姐在教訓雪裡紅、鄒龍等在後台搗蛋時,一眾戲班演員在背後的竊竊私語、動靜間的眼神交流嗎? 當馬玉書宣佈與雪裡紅的親密關係時,戲班演員分別向他倆獻上祝賀,你可曾留意這群演員在舞台上走位是那麼有條不紊,以動態的神韻營造熱鬧的氣氛,讓觀眾更能感受鄒龍的心靈創傷嗎? 還有在那火紅的文革年代中,飾演紅衛兵的小將們群起狠批雪裡紅,高呼著叫囂「造反」口號,那份震撼心靈的視聽衝擊,你又可會想像這批演員們是根本從未受過那大時代的洗禮,只是單憑資料的學習而演繹角色、感染觀眾嗎? 這批年青的演員們雖然並沒有被分配對白,未能透過言詞語調塑造角色,卻可在群戲裡透過純熟的舞台走位、用肢體轉化成舞台對白,為場景注入了真實的人性;他們在戲裡雖然沒有獨當一面的鮮明角色,但群起而成卻化身為舞台上不可或缺、支援全劇的重要基石。
玉不硺,不成器!
本澳較大型的戲劇演出裡,常會邀請鄰埠或其他地區、富經驗的表演者擔任主要角色;當然,在本澳的戲劇發展未見成熟的環境下,要使本澳的戲劇演員在演技、組織、製作,以至劇場技術,能有跨步式的躍進,透過引入「外援」,讓本澳的演員從實踐中學習,無疑是一個既簡便且快捷的方法。但是,坊間常有本地原創作品及本地表演者因為經驗少,因此演出必然有粗糙之處、在演出的過程中「也許」會包含少許失誤,觀眾及支持者請予以見諒之說。那麼,我們何不把這份體諒化作實質的支持,支持這批熱愛戲劇藝術、在劇場裡不計較個人榮辱的本地演員們,讓他們更具信心,更敢於嘗試,繼而努力磨練自己,不日當能獨當一面?
所以,如若日後有機會參與或欣賞本地藝術演出時,呼籲大家是時候需要轉換另一個角度了!請把對「角色」的支持,轉化為對該類表演藝術的支持吧! 請大家認清楚鼓掌的方向,把掌聲獻給你們心中愛上的藝術,而不是藝術作品裡的顆顆明星啊!請大家細想一下,這刻仍在談論那顆亮目耀眼的明星是多麼瑰麗的同時,眼前卻是有著一大批很有可能會成為大器的玉石,正在等待大家用行動與支持化作打磨的工具,將之琢成翡翠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