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

《秋水衣人》,美麗的畫面,她們的故事

《秋水衣人》,美麗的畫面,她們的故事—
曝露澳門舞者專業精神不足的面貌
文:小小

「我名叫‥‥‥」這是她的自我介紹。
「雖然感到很累、很累、很累、很累,但我們不怕。」這是她的心底話。
「星期六日時間表上的安排更緊密﹕二時至四時‥‥‥」這是她學舞的時間表。
「她」、「她」和「她」是《澳門故事》系列之《秋水衣人》的本地舞蹈員。

《秋水衣人》是香港著名編舞家伍宇烈應文化中心之邀蒞臨澳門舉行工作坊,公開招募了二十多位澳門年青女舞蹈員於零八年早春演出的舞蹈劇場作品。這是一個以生活四大元素﹕衣、食、住、行之首—「衣」作為創作起點,又以現代中國舞為創作基礎,融入實驗性舞蹈劇場形式,呈現澳門跳舞姑娘故事的一個製作。

我沒有參與工作坊,只有看過數天的綵排活動。從綵排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二十多位舞蹈員無論在年齡、身高、體態、舞技造詣等的參差頗大。她們年齡為14-23歲。不知是否綵排時間推遲了還是我來早了,有兩天都要等一段頗長時間,她們才邁着從容不迫的腳步進入舞台。我所觀看的綵排內容多是零碎的片段。

很欣賞伍宇烈的大膽創新和勇氣,他面對着二十多位舞藝參差的姑娘們還真不易,她們每個都活力十足,精力充沛。較年輕或跳舞經驗尚淺的舞蹈員難免會有不認真搗蛋的時候,但吳宇烈都能從容面對,沒有擺出導演的架子。她們似乎還未持有作為一個舞者的專業精神和態度。她們也不了解什麼是舞蹈劇場,認為跳舞是跳舞,是用身體語言,何解還要有台詞,還要說故事。

說到當晚的演出,開始時舞者一邊從觀眾席兩旁走道走下來,一邊介紹自己的名字和年齡。真實年齡似乎是普天下女士的秘密,她們也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年齡,而是變成了一些有趣的自白。然後是 一位十三歲的女孩自述她跳舞的故事,然後便是群舞。演出大部分以夾敍夾舞的形式呈現。時而是她們的故事,時而是獨舞或群舞。













仍記得香港特邀舞蹈員華琪鈺與眾舞蹈員的對話那段是綵排時從沒看到的。但那段師生對話反而令演出變得沉悶沒生氣,是因為那是即興而不是綵排出來的關係?整個演出都是以西方的音樂作背景音樂,結合經創作修改的中國民族舞。這個配搭很新穎,演出也十分醉人,舞步優美動人,許多翻身、扭動身體的動作,表現得非常自然流暢。尤其是踏舞、扇舞Ⅰ及Ⅱ等。雖然她們穿着黑色的舞衣,但她們跳出了色彩繽紛的彩虹。還有是演出接近尾聲的時候,眾舞者把床單圍在身上,變成一襲晚裝,翩翩起舞,像宮廷的貴族、公主,跳最後的華爾茲。

整體上來看還可算是能呈現美的畫面,但若細心觀察,便能發現她們程度上的參差,個別女孩子無論在身形上,儀態舉止上,舞姿上,都缺乏美感。但從綵排到演出,亦可發現某幾位舞者是可造之材,例如劉楚華、林清瑤、黃鎬藍,這三位姑娘不但身材勻稱,根基穩建,舞姿優美,又常常臉帶笑容,而且最重要是她們認真嚴謹的態度。無論導演要求什麼,她們都願意作出嘗試。我深深記得某戲劇老前輩的一番話﹕「沒有紀律,沒有藝術。」這句說話是說,無論是演員、音樂家或舞蹈員,沒有作為表演者應具有的良好紀律及態度,便不能有藝術。藝術的呈現要建基於表演者的專業精神和態度上,優質的藝術更不能缺。

觀乎整個演出後,感覺與「衣」這個主題關聯並不大,只有兩三個段落能呈現與「衣」相關的畫面。可喜的是演出中多個舞蹈是由某幾個舞蹈員參與創作編舞,而且演出台詞均由演出者自行創作。每位本地舞蹈員都需要自行編寫一段三十至六十秒的個人跳舞經歷。一段段故事串連起來,成為這個演出。

演員扮演一個人物,心裏必須相信自己就是這個人物,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欣賞完畢這個演出後,也明白跳舞也一樣。心裏必須相信身上穿着的是一件很華麗的晚裝,即使只是一張床單;腦袋必須想到自己現在是一位新彊姑娘,正在愉快地跳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