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長生貓的養生大法

長生貓的養生大法
        ─《貓》評一則 (2007年12月29日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文:思萌

這隻享負盛名的《貓》,早已經不在百老匯走動了,但依然讓不少澳門市民引頸以待……三兩年前上海、北京的門票高達一千六百多元,有說今次加上內地多個地區巡演把成本降低,澳門觀眾才有幸看到貨真價廉的《貓》。

《貓》與傑利可貓?

部份澳門觀眾也許在海外或鄰近地區欣賞過,但大概有更多人對《貓》的印象,都來自於電影、電視中翻炒了千遍百遍的情節:幾乎大部份述說舞蹈員掙扎向上的故事,都少不了一個"CATS"/"RATS"或之類的大型遴選場面…….到底《貓》本身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倒似乎沒有什麼人提過。網上不少人說《貓》是音樂劇的最佳入門,因為它幾乎沒有什麼劇情─也就不怕看得不明所以。

演出開始一隻隻造型獨特、靈活捷健的貓紛紛跳出,辨識度極高的歌聲,彷彿向觀眾宣示:「我們個性獨特,每一隻都不是虛有其表!」十數秒內就讓台上寂靜的垃圾崗及台下的觀眾席燃起高溫來,但一瞬間隻隻性格巨星卻乖巧地齊聲誦詩,忽爾又似訓練有素的兒童合唱團,讓場內一下子充滿了甜美諧協的和聲,轉眼又再勁度十足地載歌載舞……氣氛節奏轉換之快、貓兒們能量之強、一收一放之間的精準,加上別緻化妝、精巧服飾、帶領觀眾的耳目走遍全場的音響、燈光,都叫觀眾立時見識了頂級製作的專業,而全劇的重點亦就此點明了─「什麼是傑利可貓?/ What’s a Jellicle Cat?」 如果真的有觀眾堅持要看一個曲折離奇,又或至少有起承轉合的故事,恐怕這張門票是白「搶」的了。

魅力貓與《貓》的重生

的確,演出的情節幾乎沒有什麼發展和推動,編劇幾乎是急功近利不顧一切的讓故事從開始就跳到結局,中間跳在許多隻貓的身上,但似乎都和結局無關,因為《貓》說到底就是要展示牠們是怎樣的一群貓;當中若要定一個主題,相信就是高潮所在的「回憶/ Memory」末後所帶出的「重生」。劇院貓與魅力貓都非常懷緬昔日的光輝,結果一隻滔滔不絕地將自己的威水史重覆又重覆,另一隻則遠離群眾,潦倒孤僻地過活……都沒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當時當下的快樂時光。舊日的成就成了今日的枷鎖,唯有擺脫固有的思想束縛,才能重生,升華到另一境界 ─說的既是《貓》中主角,或許亦同時揭示了這隻「老貓」在世界各地巡迴的未來生涯。

嚴格來說沒有什麼「內涵」的老貓,到底是怎樣延續觀眾多年來對牠的寵愛呢?被國內傳媒幽默地形容為「陰魂不散」的《貓》,到底要怎樣才能借用多個演出團隊的肉身,無止境地「借屍還魂」,在家鄉以外繼續展現魅力四射的藝術光華呢?今回見識過,也就恍然大悟。

沒有特別深刻的故事情節,觀眾的視線也就毋須鎖定於一、兩隻主角身上,大家可肆意在台上搜索最能引起自己興趣的貓:純白貓、搖滾貓、媬姆貓、火車貓、魔術貓……看著牠們在台上台下穿來插去,蹲在身旁或是撒野或是撒嬌,讓觀眾有極強的親切感和代入感,彷彿一霎眼就跟眾多百老匯巨星做了朋友,豈能不開懷樂透?情形與大家走進迪士尼爭相抓著套上了「戲服」的米奇老鼠拍照大同小異,即使他/她其實是與我們首次會面的「貓」/ 「鼠」,我們還是很心甘情願地把牠們當作我們認識了很多年的《貓》或「迪士尼」。大概沒有多少人會記得米奇老鼠在卡通裡的遭遇,但從多年耳聞直到今日目睹,觀眾對角色形象主動投射的一種個人情感,並不局限對故事情節的認同或理解,感情帶領大家自然地超越時空。

駐顏有術的貓

與其說《貓》是千錘百鍊的藝術結晶,也許把它當作計算精確而又行銷有道的文化商品應該會更貼切—不要誤會是貶低了它的價值。能賦與音樂劇作如此長遠的藝術生命,帶來極為可觀的票房及附帶收益,除了《貓》本身的製作認真,演員在唱、跳、演方面均具非凡造詣,技術支援一絲不苟外,成功的包裝及推廣,也許就如給《貓》上了最貼服自然的「裸妝」一樣,讓它保持原貌又歷久不衰 —當中一定動了點讓人渾然不覺的小手腳。

作為中國巡迴的第一站,今次演出的一小段國語演唱,率先給予觀眾小驚喜,來自韓國的韓林所擔綱的領袖貓,也帶出了額外的話題和新鮮感。在澳門的垃圾崗放上了中文版的黑人牙膏紙箱,是低調親切的小趣味,下一站北京的演出更乾脆來了個「北京個性垃圾」徵集活動,更是親民得非常高明。

要讓廿多歲的老貓繼續光鮮亮麗穿州過省,享受內地及更多世界各地觀眾的掌聲,養生美容缺一不可。在不斷加入新血的同時保持製作的質素,是巡演老貓不能或缺的保養基礎 ─聽聞原編舞者今次特地來澳,「品質檢定」的確嚴格;至於要怎樣持續吸引觀眾的視線,找到亮點,相信還得靠推廣隊伍繼續推陳出新,技巧地塗脂抹粉了……可不能太「重手」,大概製作單位與觀眾都不願見到走了樣的《貓》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