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秋水衣人》中的舞蹈劇場特點
文:慕容若
《秋水衣人》是香港著名舞蹈家伍宇烈應澳門文化中心之邀,首次為本地特別創作的舞蹈作品。他以現代中國舞蹈作為創作基礎,運用實驗性舞蹈劇場的形式,帶領澳門的年青舞蹈員經歷一次開拓性的舞蹈美學探索之旅。對於接觸「舞蹈劇場」並不多的澳門舞蹈員來說,整個創作過程可是一項嶄新的舞蹈實驗課,得益匪淺。
「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是各種表演元素和手段高度綜合的劇場表演形式,在形式上允許有多樣的變化,有劇場的特徵,以包容如音樂、舞蹈、舞臺設計、道具、服裝、甚至對話,可以在舞臺上展現很生活化的一面。在內容上更可以自由發揮,無所不談。可以說故事或不說故事,可以跳舞抒發感受,可以用肢體語言揭示問題、顛覆傳統......
提到「舞蹈劇場」,自然會想起它的倡導者、世界著名的德國舞蹈家翩娜‧包殊。她的創作概念和方法,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一直是世界各地舞蹈界推崇備至、效法和研究的對象。而伍宇烈在《秋水衣人》的創作意念和美學觀點,在某些方面都和翩娜‧包殊的「舞蹈劇場」藝術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伍宇烈也運用了翩娜‧包殊的「提問創作法」,在開始創作時首先向舞蹈員提出問題,讓她們透過逐一表達自己、認識自己的舞蹈經驗這種方法來解答問題,從而發現自己在舞臺上可以用什麼面貌和什麼方式來表達舞蹈。在這過程中,舞蹈員這些明明是支離破碎的故事,就慢慢成為了伍宇烈的創作手段,結合他個人的審美要求,把好幾段各具特色的舞蹈片斷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即組合成具有劇場特點的舞蹈作品。
創作者刻意讓舞蹈員穿上從前習舞團體所用的舞衣,跳著她們所熟悉的舞段,立意在於在舞臺上呈現她們共同經歷的生活片段和集體回憶;讓舞蹈員在整個演出過程只穿練功衣;讓她們以床單在身上或披或裹地變成「華麗的晚禮服」,跳著妙蔓的華爾茲......這些都是創作者在探索舞衣與舞者之間關係的創作元素,讓舞者和觀眾一同體會舞蹈本身的獨特魅力,欣賞舞蹈在沒有特定服飾包裝之下仍可散發出來的迷人美感。凡此種種,都體現了「舞蹈劇場」的實驗性創作特點。
此外,打破傳統的表現手法,更是「舞蹈劇場」最突顯的標誌。《秋水衣人》中的多個舞段是中國古典舞和民族舞,但製作者偏偏用上了拉丁爵士樂、西方古典音樂和華爾滋。這種顛覆性的意念在伍宇烈和他的創作夥伴們的靈活發揮之下,很順理成章地融入了一幕又一幕,讓觀眾的審美視野得以拓寬的嶄新舞蹈,讓觀眾擺脫固有的觀演習慣,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再者,透過年青舞者的獨白或與「扮演」舞蹈老師的特邀舞者華琪鈺之間相互對話,憶述個人成長的故事和習舞的經歷;甚至某些即興的交流,以及老師嚴格指導學生練舞的幾個片斷,把日常的生活空間延伸至舞臺,突現了澳門的本土生活氣息,營造出實驗性劇場的戲劇氛圍,在演出中和舞蹈本身的融合也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實際上,用實驗性舞蹈劇場形式進行創作,是伍宇烈多年來經常運用的手法。《秋水衣人》無疑是他把個人的審美追求與澳門本地舞蹈員的特點融會貫通後,造就出來的澳門地道色彩濃重的佳作。對觀眾而言,這部作品創意盎然、具啟發性、魅力四射。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