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是誰觸動了……李慧芬──

是誰觸動了……李慧芬──
寫在李慧芬多媒體鋼琴創作音樂會之前
文:方婷

二百年前,是甚麼觸動了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不遠千里而來,懷著無比堅毅和愛心,在澳門展開其艱辛的傳教工作?今時今日,又是甚麼觸動澳門作曲家及鋼琴家李慧芬舉辦一場多媒體創作音樂會?

李慧芬透過音樂創作的過程,感應到馬禮遜那份堅毅與愛,並希望藉音樂表達出來,反映在現代人的社會之中。作為基督徒的李慧芬並非以「硬售」(Hardsell)方式去表達這一種概念,而是:「自己很自然地去創作,以一種創作的原動力去表達,有別於一般以宗教情緒去影響他人。」

跨越界限的音樂饗宴

背著濃厚古典音樂背景的李慧芬,突破性地以「跨界」演出向觀眾訴說馬禮遜的傳教故事,聯同台灣著名豎琴演奏家解瑄、弦樂四重奏的洪永健、張偉樑、張正平、李凱明;電子音樂的陳蔚風,再加上朱焯信的舞台設計、朱佑人的錄像設計及文仔叔叔的光影流設計,交織出一幕幕觸動人心的視聽藝術創作,重演二百年前馬禮遜首次踏足澳門的超時空體驗,跨越國界、跨越語言,亦跨越一般音樂會。

「看到馬禮遜在傳記中寫到他送別第二任太太及子女回國的情境,那種生離死別的心情,並沒有磨滅到馬禮遜傳教的決心,在當時清政府及葡萄牙人天主教等重重壓力下,仍能堅守信念。」李慧芬深受感動,希望以她最熟悉的音樂去紀念他,「不是歌頌大人物那一種,反而用一種欣賞的角度出發。」

新舊交融的視聽享受

李慧芬為此特意「隱居」台灣桃源一星期,為今次音樂會重新創作九首樂曲,至於加上多媒體、古典和電子兩大類音樂,是因為她希望「有一種古代的感覺,再跳到二百年後,連結新舊兩種感覺,以豎琴、鋼琴以至電子音樂穿插演繹,樂器之間彷如互相對話,有一種超時空的表達。」李慧芬表示,在她腦海中有很多頗具體的畫面,放到舞台上卻有點抽像,她笑說:「總不成將馬禮遜的樣子映射在舞台上,我反而偏向大自然的感受,例如很多人認為下雨象徵鬱悶,但在我心目中,秋雨可以催熟農作物,給我一種充滿希望和生命力的意義。」正面的解說令這場越界音樂會添上不少活力。

李慧芬、馬禮遜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字,生活在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擁有不同的人生目標,仍得靠堅毅的信念支持自己走過的路。「我本來以為台灣可以給我更多創作的機會,但最終我仍是選擇回到澳門,早在五年前我便希望在小城做一番大事。」馬禮遜選擇離鄉背井,宣揚教義;李慧芬則希望在最熟悉的地方,做最好的音樂。對於澳門年青一代的音樂發展,已是老師級的她說:「我寄望在年青一代身上,有更多元化的創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